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真》存在 真理 認識論 認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真》存在 真理 認識論 認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波柏的「可否證」知識論 為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

 《波柏的「可否證」知識論 為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

 

十六世紀的笛卡爾發明了認識論或知識論,還有十八世紀的休謨與康德,個人認為,這三位理性主義者主張,人沒有發現顛撲不破真理與建構客觀知識的能力。

 

二十世紀奧地利出生的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 Popper,或譯「波普」、「波普爾」)看到這三位所說客觀知識的困境,創作出知識的 「經驗的可否證原則」(德文原文「das empirische Falsifikationsprinzip」,英譯「empirical falsification」,簡稱「可否證性」或「可證偽原則」,日譯「反証主義」),這理論主張分別知識與非知識的方法就是知識是可以後來被否定掉或證明它錯誤的。我們所見到的自然科學理論就是不斷地被推翻、被替代,這理論符合與反映了這個事實。我們要問:為什麼其它哲學看不見這事實?與不以這基本事實為起點?

 

波柏之前的哲學,不論主張人可建立或不可建立客觀知識都是以「證明成立」 (justification)或「不能證立」的方式論證的。波柏推翻這個傳統,「逆轉」它,以「可反證的」或「可否證的」或「可駁斥的」方式論證知識的性質與客觀知識的可能性,因此就被稱為「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the first non justificational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波柏的「可否證性」理論在德語哲學裡幾乎都放在「Erkenntnis- und Wissenschaftstheorie(認識論與知識論)內,它是認識論與知識論,它是在區別知識與非知識 (Wissen und Nichtwissen1984) 。在中文裡「科學」為歧義詞且與知識不同義,根據德文可能比按照英文翻譯更準確,還更見到歐洲近現代「知識論」的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2 Jul 2024


《波柏的「可否證」知識論 為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

《笛卡兒、休謨與康德建立的認識論或知識論》

 《笛卡兒、休謨與康德建立的認識論或知識論》

 

基督教的全面勝利卻把歐洲文明帶入黑暗的中古時代,歐洲對黑暗的反動與革命激發了文藝復興時代,並進而使歐洲文明轉型走上光明大道。哲學上,笛卡兒、休謨與康德這三位理性主義者對哲學傳統的深刻反省,建立了認識論或知識論。歐洲近現代哲學界的共識個人認為包括人是主觀的、人沒有認識實在或真相的能力,與人無法認識真理與建立永恆的知識等主要內容。

 

德國哲學界說,康德是所有哲學學生不能繞過的高山。例如現代有名的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與海德格在德國並不受重視,德國從沒有設立過單獨的胡塞爾講座,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一書也直到1985年才被海德堡大學列入經典導讀課,個人認為因為就是這二位沒有受過嚴格的康德哲學訓練。

 

 《笛卡兒、休謨與康德建立的認識論或知識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07 Jul 2024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存有論應廢除

哲學的一個部門「ontology」中文譯為「存有論」或「存在論」或「本體論」,它大致是形上學的一支。從康德的《純理性批判》一書,甚至只從其中一句話判斷,存有論應該被廢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Sep 2023



廢除脫離physics的meta- 淘汰形上學

日本學者將「metaphysics」譯為「形上學」,中文從之。Metaphysics的理論應以physics(亞里斯多德將此理解為自然科學)的事實為基礎,但長久以來東西的多脫離自然科學發現的新事實與理論而自行發展,並成為宗教理論的基礎之一,時至今日多數的歐美metaphysics與絕大多數的東亞形上學已與事實脫鉤,成為感性橫流、放言高論、天馬行空的玄談領域(可稱為「meta-」區);甚至還自傲地以為擁有不需考慮事實真相的特權。今日我們要廢除這個已脫離physicsmeta-,我們要淘汰形上學(metaphysics)。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Sep 2023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淘汰形上學 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英文「metaphysics」日人譯為「形上學」,中文從之。「Metaphysics」本應根據「physics」事實基礎做合理的論述,但今日多數歐美哲學與絕大多數東亞哲學已脫離事實基礎,成為天馬行空、高談闊論的無稽之談、無根之談的「meta-」;甚至自傲地以為有不需要事實基礎的特權。我們需要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7 Jun 2023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與《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此命題可經由下面二點進一步的闡釋:
一、語言是最佳的單一溝通工具。不過語言的缺點很多。最起碼它與多媒體溝通方式相較時,它只是單一媒體的溝通,成效不如多媒體工具;譬如語言加上音樂的、圖案的、身體接觸的方式,溝通效果明顯更佳。
二、語言與溝通為不同層次的事。發送語言訊息一方大多是以主觀了解其使用語詞方式發送語言訊息的,而接受語言訊息一方也大多是部份誤解該語詞訊息意義的。如果不止限於上述在語言層次運用語言溝通的方式,而提升到從溝通層次運用語言的方式,溝通效果會更佳。溝通層次對語言認識的起點是知道語言是不完美的、有諸多缺點的;擅於以語言溝通者基於此認識能減少誤發與誤解的數量;至於不誤發與不誤解的境界,即使對於溝通大師也是遙不可及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會的動物》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圖卡製作於 20161123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人是誤會的動物 一天不誤會十次 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在「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領域,個人認為誤會(或誤解或誤認或弄錯了)是常見的現象。誤會發生得多頻繁呢個人認為對一個中年人而言一天少也會發生十次以上。個人認為,誤會甚至可導致原本在各方面正常的夫妻離異。個人提出下面說法,旨在促進對提升溝通能力的重視。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7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物質物與精神物的物自身》

康德談物自身與現象,但未將對象分類。個人認為物質物有物自身,但可持續追溯,所以不能確定當前所見是否為物自身。精神物個人則認為根本沒有物自身。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7 Mar 2017
20170327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 初論康德的 “Vernunft” 與 “Verstand” 二概念 】

 初論康德的 “Vernunft”  “Verstand” 二概念 

“Vernunft”  “Verstand” 是康德哲學的兩個重要概念,但他並未將此二概念清楚區分,甚至還有許多矛盾與錯誤之處。“Vernunft” 英譯 “reason”,中譯「理性」;“Verstand” 英譯 “understanding”,中譯有「悟性」、「理知」、「知性」等。今試從個人主觀觀點區別此二概念。

康德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視「理性」為人所獨具之特質,或人之所以為人與人之所以異於動物之處。康德的 “Vernunft” 概念繼承古希臘哲學傳統,譯為「理性」,個人認為適當。

個人主張,人是「一腦二室」,即人的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二室。理性最重要,個人主張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感性室」在個人是「人類動物本性室」或「人出生即配備的軟體」。

 “Vernunft” 對比,“Verstand” 概念明顯非人類所獨有。動物有高低不同的「智能」或「智力」,個人認為康德的 “Verstand”「基本上」就是與動物共通的人類動物性「智能」概念。在個人的理論中,「智能」被歸於「感性」領域。當代科技的「人工智能(AI)」與外星可能存在「智能生物」,此二用詞應來自人類與動物的「智能」概念。

康德認識論的 “Sinnlichkeit”,英譯 “sensibility”,一般中譯為「感性」,並非個人的感性概念。康德的 “Sinnlichkeit” 是被動的、接受性的官能,個人認為在語言上它比較接近中文的「感官」與「感覺」。

個人將 “Sinnlichkeit”  “Verstand” 分別譯為「感官」與「智能」,且皆歸於個人的感性或感性室;為凸顯「感性」的上位概念,也可將二者譯為「官能感性」與「智能感性」。個人以「人是理性的動物」為起點配合個人的理性室與感性室概念,來處理康德的 “Vernunft”  “Verstand” 二概念是很大膽的舉動,個人也面臨許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康德論理性是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圖卡製作於 20160924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認識論說 人永遠是主觀的

近代歐洲認識論哲學告訴我們,人不可能達到完全客觀、無偏見、無預設的狀況或境界;因此,「人永遠是主觀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9 Jul 2016
20160709


有些美國白人警察有種族偏見。雖然警察教育已告知不應有偏見,白人警察也知不應有偏見,但是在某些情境下有些白人警察,偏見充血,認定某在場黑人有立即的危險,當場射殺該黑人。這種普遍情況顯示,人很難客觀;根本探討此事的是一項哲學知識,即「人永遠是主觀的。」;佛學自認為可達到客觀,這顯示佛學的狂妄與不求進步。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

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

「定義」是個偽現象。舉相似例子來說,當某彩券行開出樂透彩頭獎時,有些人認為該彩券行的中獎機率較高。這種想法所「捕捉到」的其實是個「在現實界並不存在」的現象。同樣,並沒有「定義」這個東西,實際存在的只是最簡短的理論這個現象。一般所謂的「definition」或「定義」,其實只是被誤認之最簡潔的理論這個現象。定義其實就是最簡潔的理論。
(談「定義」之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 Feb 2016


附錄:
定義是什麼?】

定義是什麼?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
(談「定義」之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20151007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定義是什麼?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

定義是什麼?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
(談定義之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7 Oc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