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感性思想家〕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的與傳統中國思想的意識形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感性思想家〕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的與傳統中國思想的意識形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今年兩位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當事人趙天儀和王曉波先後去世,陳鼓應現在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今年促轉會也解密一些檔案。事件發生當時是戒嚴時代,媒體不會報導,除了台大哲學系師生與台大文學院部份師生外,沒什麼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談。
如從哲學看當時涉入的人士在哲學上皆無成就。不過此事件的意義在政治,受害者敢挑戰當時威權體制個人非常欽佩,在實踐哲學上有其意義。倒是與此事件只有遙遠間接關係的殷海光教授與當時仍是學生的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貢獻較大。
台大哲學系有較優秀的師生與自由學風,但遭受政治打壓,可能因此至今沒有培養出什麼著名的學者,很遺憾。但是因為當年台大不行,可能因此影響到發生至今兩大哲學的逆流。一是當時唯一辦哲學博士班的輔大擴大宗教在哲學界與社會的影響力,導致哲學喪失監控宗教的功能,學界失守,甚至大學辦宗教系所,以致造成今日台灣宗教氾濫,違反世界反宗教潮流。另一是牟宗三的台港弟子的當代新儒家「鵝湖」學派主導台港中國文史哲學界,個人認為他們的天人合一意識形態不是哲學,基本上個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這卻少有人知。這兩大逆流使台灣哲學界至今深陷泥淖,距離走上哲學大道還有距離。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這兩派卻都是感性思想;他們所認定的靈性個人認為只是動物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幾則新聞 :
台大哲學系事件情治檔案解密 促轉會:蔣經國介入3次
自由時報 2020-07-15 09:09:02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國民黨政府在戒嚴時代將黑手伸入學術界,1970年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造成13名教師失去工作,該案至今仍有諸多不明之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後,委由學者從首度解密的情治單位檔案爬梳發現,該事件非單一政治案件,威權體制領導人蔣經國至少介入3次,其態度對事件有直接影響。
促轉會調查,新出土檔案共有2份,第1份是調查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內容為1973年至1987年,這份調查局對台大哲學系的監控及往來公文,時間長達14年;第2份是國安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其中還有對陳鼓應、王曉波2名教員的監控檔案。
促轉會表示,過去外界研究台大哲學系事件,主要使用校方檔案為主,情治機關檔案多不提供,調查局檔案內容多為情資收集與監控工作,可釐清情治體系如何與校內人士聯繫。
國安局檔案部分,教育部人二室聯繫調查局函件約75%,另外25%是情治機關對該案分析、媒體剪報評論、警總調查室所呈報的陳、王2人生活狀況;此外,教育部「台大哲學系事件」相關檔案,早已被銷毀。
在案情方面,關於前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智燊當年到任後,主動向調查局檢舉該系是中共統戰根據地。1973年調查局內部報告提及,台大哲學系自殷海光以來,長期培植激進學生,早已是關切對象...並請調查局副局長趙作棟將檢舉案提「五人小組」報告,貫徹台大對王曉波解聘案的執行。
從檔案顯示,即便孫智燊主動向調查局檢舉同事,調查局並不完全信任孫智燊,派人監控哲學系的同時,另派一名學生當線民,負責監控孫氏在辦公室的言論。

國安局則將此視為哲學系內殷海光、方東美2派糾紛,但為壓制陳鼓應、王曉波、趙天儀3人,當局態度是支持孫氏整頓哲學系。
促轉會在國安局解密檔案查出,永靖會議主席為蔣經國,當時國安局長向局內部屬轉達3次會議主席指示,分別為「詢問是否有哲學系調查資料」、「必須嚴加辦理」、「希望留任孫智燊,若不成則台大哲學系人選須與國民黨青工會商議」,其態度對事件發展有直接影響。
從新出土檔案可知,此非單一政治案件,而是3個不同層次的案件交錯。第1個案件是警總約談陳鼓應、王曉波;第2案件是偶然到任系主任的孫智燊,將哲學系編織進國際赤色陰謀;第3個案件是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所領導秘密組織「心廬體系」,藉機攻擊鬥爭台大校長閻振興、黨務系統的蔣彥士、李煥等人。
促轉會強調,永靖會議支持孫氏的態度,認同心廬方面的輿論攻擊,形成對教育部、台大校方之壓力,減小教育部的處理空間。蔣經國作為最高層決策者,無法做出合於事實的判斷,亦當不能迴避責任。綜觀造成台大哲學系事件各原因,蔣經國作為威權體制的領導人,同時也須負最終責任。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28732
台大哲學系事件延燒三年 無辜株連者眾
新頭殼newtalk | 文/晏山農 2018.07.26 | 10:33
......
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保守派與改革派正式衝突,這也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引爆點,今天節目就要談「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台大哲學系事件」不是單指一件事,而是從1972年4月一直到1975年,差不多三年多的時間,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台大哲學系教員陳鼓應和王曉波的言行,到孫智燊接任哲學系主任為止,時間是1972年12月4日到1973年8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孫智燊接任系主任到他任滿返美為止,時間是1973年8月到1974年8月。第三階段則是從孫智燊返美,到新任系主任黃振華不續聘黃天成、郭實渝兩位講師為止,整個哲學系事件才告一段落,時間是1974年8月到1975年6月。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系列發展,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述。
第一個階段,首先發生的是「職業學生案」。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哲學系副教授講師陳鼓應對〈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論調強力反駁,遭到當時哲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馮滬祥發言反對,雙方發生爭論,陳鼓應公開拍責馮滬祥是「職業學生」,另一位哲學系四年級學生錢永祥當場聲援陳鼓應,要求「大家不要聽職業學生的話」。結果,馮滬祥向校長閻振興告狀,沒多久,台大訓導處就發文要求哲學系代主任趙天儀解除陳鼓應的導師職務,錢永祥也以「荒謬中傷同學」為由受到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錢永祥被記大過一事並未依照規定通知其導師趙天儀,錢永祥與趙天儀至訓導處抗議。台大訓導室承認記過不合程序,1973年1月9日,訓導處另行召開懲戒委員會,仍然記錢永祥一大過。當時的訓導長俞寬賜還明言是「奉上峰命令,堅持要懲罰毀謗馮滬祥的人」,表示馮滬祥的身份並不單純。
一個月之後,1973年2月12日,又發生了「為匪宣傳案」。錢永祥與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生黃道琳被警備總司令部約談。隔日,警備總部搜索陳鼓應住處。台大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隨後遭警總拘留,罪名是「為匪宣傳」。雖然陳鼓應及王曉波隨後由台大校長閻振興具保釋放,但陳鼓應在學期結束後便未獲臺大聘書,而將他安排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曉波也於1974年6月以後不再續聘。
第三個事件就是「理則學零分案」。1973年6月,馮滬祥參加理則學期末考試,結果六題全錯,被任課講師楊樹同給了零分,使他無法順利畢業,馮滬祥便四處具狀陳情。哲學系召集諸位老師核對成績,確定為零分,馮滬祥威脅楊樹同必須讓他及格,並提及「系務將整頓」之事。然而這還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風,真正狂風暴雨則要到第二個階段。
因為系主任趙天儀似乎不配合校務,所以在學期終了後,被撤銷系主任職務。由新聘到任的客座副教授孫智燊任代理系主任。孫智燊到任後,就開始整頓哲學系,首先將四位即將升任專任講師的人事凍結,不續聘專任講師陳明玉,還安插自己人到系上。除了人事上的變動,還干預課務,不許王曉波開「儒家哲學」課程,改由他新聘的張永雋開課。同年8月,他又公開表示前系主任成中英所發起的「中國哲學討論會」是非法組織。這一連串動作,使得哲學系的人相當不以為然,於是曾天從、趙天儀、劉福增、張瑞良、林正弘、楊樹同、黃天成、郭實渝、王曉波等九人於9月7日聯名向校長提出〈意見書〉,提出四項要求:召開系務會議、公開人事、公開課程、廢止孫智燊特聘的行政助理。
但聯名〈意見書〉不但沒有阻止孫智燊的作為,反而令他更加興風作浪。到了1974年3月28日,孫智燊將原本召開的哲學系校務會議臨時改為哲學系緊急座談會,不斷指稱台大哲學系內有一批「共產黨同路人」。會中批判哲學系內部有美國費正清集團及成中英支持之人士在亂搞,並指控王曉波的碩士論文《先秦儒家社會哲學之研究》是在呼應中共的「批林批孔」行動。並紀錄成記要,對校內、校外宣傳,還通知媒體、政府,企圖擴大效應,把系內問題變成外界政治鬥爭,連校長閻振興都被指控。孫智燊背後的力量也讓人不寒而慄。
1974年6月的教師續聘案中,孫智燊提出八位不續任名單,當時的專任教師才21人,竟然要剃除8人,最後雖然只有趙天儀、王曉波與楊斐華三人獲得不續聘處分,但已經風聲鶴唳。並解聘美籍客座教授馬樂伯(Robert Martin),指控他是國際共黨人士,孫智燊更以系主任的權力,停聘李日章、胡基峻兩名兼任講師。8月孫智燊任滿,離開台灣之前獲得行政院長蔣經國接見,可見外力介入之嚴重。
孫智燊離台返美,由他所推薦的黃振華接任系主任,到了1975年6月,黃天成、郭實渝兩名講師也獲得不續聘處分,整個「台大哲學系事件」也暫時告一段落。但整個事件可以充份看出外力介入的痕跡,而這個「外力」則涉及蔣經國以及當時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領導的特務單位「心盧」,然後由馮滬祥、孫智燊在台大哲學系興風作浪,使得哲學系總計有13位教師受到波及和牽連。這是很典型的白色恐怖案子,無辜株連者眾。
以當時受難教師來看,王曉波和陳鼓應因為另有出路,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是完全沒有參與活動,沒有介入系內糾紛的老師,受害最大。其中最慘的是楊斐華,她是一位規矩的講師,只因為有一位台共父親楊克煌(楊克煌是謝雪紅的秘書及親密愛人)導致她被迫離職,以翻譯書籍為生,1986年因鼻咽癌病逝,享年44歲,終生無法獲得平反。一直要到1993年台大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出版《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到了1998年左右,則讓陳鼓應、王曉波、李日章、胡基峻等人復職。但到目前為止,加害者始終沒有受到嚴厲制裁,這與「二二八事件」類似,也就是有許多受害者,但加害者都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6/132904
台大哲學系事件王曉波77歲辭世 遺願骨灰要撒在台灣海峽
自由時報 2020-07-30 17:09:43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今晨辭世,享壽77歲,其生前創辦海峽評論雜誌社,曾批評李登輝、擔任馬英九時代微調課綱召集人等,曾歷國民黨壓迫,又追求中華統一,如今在台過世,遺願是要將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海峽評論雜誌社總經理方守仁表示,王創辦人在2018年12月初經歷小中風後,就開始在家臥病在床長達1年8個月,原先復健尚好,直到今年7月中因肺積水而送醫,治療後情況雖穩定,但身體變較虛弱,王創辦人在醫院表示很想回家,因此並未住院,不幸在今凌晨2點50分過世,享壽77歲,家屬都在旁。
方守仁說,王創辦人的後事將由自己這邊協助家屬,將不會有公祭儀式,但雜誌社會替其舉辦追思會,日期尚待商議,而王創辦人最後的遺願,則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王曉波早期捲入「台大哲學系事件」,戒嚴時期遭國民黨政權壓迫清算,一度被迫離職,解嚴後平反回鍋,後續也歷任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教職,對兩岸關係傾向統一,並創辦《海峽評論》出版社,也參與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務。
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101年起教育部啟動101課綱微調,並由王曉波擔任課綱檢核小組召集人,針對當年課本中歷史、公民等領域內容修改,但引發去台灣化爭議,並爆發史上高中生上街抗爭反黑箱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乃至佔領教育部、學生林冠華死諫等重大事件,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廢止微調課綱,另起108課綱審議。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44682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迦達瑪(H.-G. Gadamer)有一次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迦達瑪(H.-G. Gadamer)有一次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牟宗三先生不知天人合一思想是感性天生內容或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

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與《中國哲學的特質》等書及思想,不知天人合一是人感性天生內容或人之動物性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想模組,也不知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遂至他不知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May 2020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牟宗三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中醫非醫學 國際認證


個人長期說,中醫非醫學,應該把中醫師抓起來。而這的根本問題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思想,中國思想開不出科學與民主。現在世界醫學教育聯盟(WFME)在認證的醫學院裡把中國的中醫學院全部除名,這證明了個人的看法。下則新聞來自中國,還沒有弄清問題所在。

下架ChinaWHO醫學院名錄除名8 都是中國的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2019-11-18 01:51: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醫師協會(WMA)共創的世界醫學教育聯盟(WFME),設有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OMS),被該組織承認的醫學院都會記載其中,目前中國境內有8所醫學院已被該組織除名。

根據《鳳凰網》、《搜狐網》報導,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OMS)在本月6日已經把中國8所醫學院移除,清一色全為中醫藥大學,分別為北京中醫藥大學、貴陽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藥大學,此舉等同於不承認中國的中醫藥大學為世界認可的醫學院。

經查證,前述的8所中國中醫藥大學,目前已不存在於世界醫學院校名錄,但該組織尚未完全移除中國境內的所有中醫藥大學,一份疑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友會做出的聲明,提到該組織只收錄開辦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院校,不把中醫等傳統醫學列入此名錄,因此目前正在進行溝通、協調。

據悉,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MS)最初由世界衛生組織負責編纂、不定期更新名冊,統整全球醫學教育機構,並於1953年首次出版《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院名錄》,最後一次出版是在2000年。中媒認為,或許是因該名錄現由世界衛生組織與其他機構共同整理,才會出現標準不一,使中國中醫藥大學遭除名的現象。

新聞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81233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出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處,但我們需認識他們對人類哲學史的偉大貢獻。同樣,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傳統思想也有偉大的貢獻。今天我們有更佳的機會接觸西洋哲學,因此獲得從歐美哲學的或哲學的角度檢視中國思想的機緣,及批評牟先生的不足,但在批評他時,我們同樣也需承認牟先生在整理與疏解中國傳統思想工作上的貢獻。

個人擬對牟先生的思想提出三個問題,因部份名稱未定暫不道出,雖然這些內容已在個人 blog 所稱的「理性哲學」(非「理性主義」)中逐漸鋪陳。現在個人「提出」其中的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牟先生所肯定中國傳統中的「智的直覺」思想可能有問題。牟先生於 1971 年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從書名可見他認為「智的直覺」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在 1975 年他又出版的《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個人認為此二書處理同一問題,因為智的直覺就是指把握到物自身的能力。此二書出版相隔四年,顯然在這段時間「智的直覺」可能是牟先生的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不止這段時間,個人根本上認為「智的直覺」思想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要思想。

「由小看大」不是正式的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輔助方法。個人試著從康德的一個句子,看出康德論「智的直覺」的端倪。

《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七節非常著名,是學康德倫理學必讀的段落。在該節尾有一長達十一行的長句,中文翻譯必須分成為多句,此處提出一般中文翻譯的末句。康德在已提過經驗直覺與純粹直覺之後,提及「智的直覺」,他寫道「… ein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 die man hier gar nicht annehmen darf」,Lewis White Beck 譯為「a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here we cannot assume it.」。個人認為康德此句中的「here」與康德此概念的重點無關,在下面的討論中將忽略。牟宗三先生在他翻譯的《實踐理性底批判》中,將這句譯為「智的直覺在這裡根本不能被認定的」。中國鄧曉芒則譯為「智的直觀,而這是我們在這裡根本不能假定的」(末五字譯為「不能假定有的」可能更佳)。個人認為,此二譯本譯得都「不夠強」,更沒有把康德的「情緒」翻譯出來。個人認為康德這句的重點落在「gar nicht … darf」字組,這三字的字組有「禁止」意義與「情緒性」用法,牟陳未譯出。個人對這句的「理解」是,康德此句的強度是介於非常強烈的否定「我們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與一般性地否定「我們不能說人有智的直覺能力」之間;但要將「理解」變成「翻譯」,個人則有困難,因為個人找不到中文適當的中間字詞。當然,這裡還要請德文專家指教。在這句中個人感受到康德強烈地,甚至有些情緒性地,表達他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主張的反對。個人認為,康德在這句中「幾乎」是講「絕對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

在上句實例驗證中,看見康德不是漫不經心地、行禮如儀地論「智的直覺」,而是挑明地、強悍地,甚至可能有點情緒地提醒人「絕對不能妄想人擁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但是,牟先生卻強力地主張人具有「智的直覺」能力。個人只能說,要批評康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此概念的不存在與存在之間,哲學竟然變成幾近「信仰」或「信念」或「基本堅持」或「意識形態」的事務,兩者之間這種絕大的差異是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大問題,這不是哲學應有的相貌。

此處只是「提出」個人質疑牟先生第一個問題,且未及於論證,個人將逐漸以論證方式講述自己對「智的直覺」的看法。「智的直覺」有無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重要部份之一;個人主張「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也因此將提出相關論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4 Nov 2016
20161124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一般是把理性與感性一起談;個人認為在做深入與完整的研究時,可能在上二者之外還要加上個自我,三者一起處理。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即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第二層為理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與時間》一書中 “Befindlichkeit“( state of mind)  “Verstehen”(understanding) 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海德格未「明言」二者間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二者似平行,更未見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英國小說家阿諾班奈特 (Arnold Bennett, 1867~ 1931),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認識超過海德格,當然更遠超過一般的理性與感性理論。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平行關係,可說是對個人「同心圓結構」的不同敘述。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在句義中已隱含。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證明了個人的三重結構。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二人都指出感性的力量強大;不過,個人認為他們所見的強大感性力量只是主觀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它「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主觀感性的知識」。

2013  4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至今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五命題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在此命題中個人指出感性和理性對自我都有影響,這就是個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二室」理論;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檢驗它來自哪一室。在此命題中個人已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但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自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6
20160807


上為「Mind 的同心圓結構圖」;此圖可幫助了解個人的「一 mind 二室」或「一腦二室」概念,所謂「二室」係指理性室與人天生動物室或感性室,不過理性還有途徑直接連繫到自我。

上為個人對 Arnold Bennett 三句話的詮釋,就是它們在講個人的「Mind 的同心圓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