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人以為自己作思考,其實是透過mind思考,mind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是人的動物性,感性運算器如凹凸鏡,研究感性與辨識真實靠理性,理性有其脆弱些但其根堅定。

 

哲學中涉及mind的領域同時具有理性的與感性的內容,這兩種內容的界線只有理性可能釐清,涉及人際的還需由理性制訂規範,哲學中mind以外的領域則必須是純理性的;故哲學必須是理性的,或哲學基本上是理性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Jan 2024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什麼是哲學?

什麼是哲學?

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可達到真與善。舉例來說,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是人的動物性想法,或人天生下來所配備軟體的內容。但「人的軟體」不是人,而是未經反省的動物性;人的軟體或人的動物性都未達理性,都不見自我。所以,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blog 不斷在處理「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Blog 右側《理性哲學》分類都是此問題的正面表述,最直接是看其中「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與「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二項。右側〔感性〕分類則都是負面的排除非哲學者,如中國思想、海德格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5 Apr 2018
20180425


本內容原為答客問。問答見於本 blog 2018/03/18 post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這部份回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Nov 2016
20161119




上為個人長期的主張,可見於個人下面兩個 blogs 的文章分類: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 略述「理性哲學」概念 】

略述「理性哲學」概念

個人提出「理性哲學」的概念,它是用來區別於「感性思想」;個人所謂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本性,或人的動物性原型,或人天生配備的軟體程式。「理性哲學」個人認為基本上在人類史上自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才開始出現,在此之前的歐洲以及在世界其它文化都沒有,這些基本上都只有「感性思想」。「理性哲學」並非「理性主義」;「理性哲學」在近代史上主要包括法國的笛卡兒,英國的洛克、柏克萊與休謨,德國的萊布尼茲、康德等人。

(這部份回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6 Aug 2016
20160816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因為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政治與教育的方向當然也應是「理性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8 Jul 2016
20160708


20160707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談嚴肅問題時 應嚴肅

105 年指考國文科非選擇題「文章解讀」,改寫自林語堂的「論幽默」,其中第二小題要考生判斷孔子幽不幽默,占了9分,很難。 補教國文教師廖以玲表示,「論幽默」是整份考題中出得最具鑑別的一題,考生必須先讀完短文,考驗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能掌握到形容笑聲和幽默的關鍵字。 文章解讀共18分,分兩題(各9分),必須用精簡的200到250字回答。其中第一題選文改寫自林語堂的「論幽默」,要求考生回答,為何作者認為老莊、孟子都不夠幽默。 其中關鍵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國人往往未明幽默之義,認為幽默必是諷刺,其實幽默非輕快自然不可,所以特別標明閒適的幽默。」 第二題從「論幽默」推演,選用「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弟子談志向,子路等人都講出經世濟民的大業,只有曾點淡然地說,要在春天帶著5、6人去玩水,然後「風乎舞雩,詠而歸。」 陳哲:首先幽默不是重要的品質,考不重要的東西。第一題林語堂見解未必正確。第二題,該嚴肅的地方卻講幽默,出題老師自己腦袋不清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Arnold Bennett 在這三句話中講出了 mind 或人類心智的「結構」,個人將此結構描述如下: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直接貼著自我,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最大;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Jun 2013
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