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宗教的創始者若不是沒有知識的、分不清真實與幻想的人,就是巫師、神棍。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於 11 Feb 2018
陳立民的《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之《哲學的第二次革命》★認識論以《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為起點★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 倫理學擴大到人類在宇宙的存活★Googl「陳立民Chen Lih Ming陳哲」
★邀請google「陳立民Chen Lih Ming陳哲」圖片,可見超過300張學術創作圖卡與街頭抗爭照片;在臉書搜尋陳立民粉絲專頁★本blog「主要內容」在右側目錄「上半部」,此依括弧樣式為《理性哲學》、【心理學】、〔感性思想〕 與<生死>四類;目錄下半部與blog主題關聯低★哲學需進行「第二次革命」,以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為起點,發展「理性哲學」★世界級創作舉例:「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since 2002」、「政治學的第一原理since 2012」、「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的主體性 尊重人格尊嚴since 2013」、「真理與知識since 2019」、「金字塔英文法 三次元英語語法 2019」★2008-2016年「台灣最危險的時代」,為了台灣民主與人權,以「陳哲」名組織「拒統陣線」、「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等街頭社運團體,是為版主人生的「社運時代」與「道德實踐」時代★曾就讀於海德堡與Freiburg大學哲學博士班,曾任教大學★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為「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為「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或 “mood”,中譯 “心境” 或 “情境” 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為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不過分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Nov 2016
20161126
20161126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為自己的行動設定目標,更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套意義式的說法。人有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想知道自己出現於宇宙與世間所為何來;較能深思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致一切枉然。
時至今日,人類來自自然已不容懷疑。證據與知識也顯示,人類可能滅絕,太陽系與地球也可能毀滅。當人類可能灰飛煙滅時,人類曾經在宇宙出現過的事件並無意義;連人類的曾經存在都無意義,個別人的人生當然更無意義。人需有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無意義、人類並不偉大與人類並不被需要等的真相。
個人認為「人生本身並無意義」或「人生在先天上並無意義」。但人生意義的問題常浮現於人心,它甚至是一些人一生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事實。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個人認為,首先人天生配備有意義軟體,或意義是人之動物本性(或人性,或感性)的內容之一。「人性」不可能完全戒除,所以「人生意義」的事必浮現於我心。另一原因為人是有主體性或自我的,人的「理性」不希望人生空來一場,因而「追求人生的意義」。是故,關心與追求意義是人生的宿命。
人類可能建立什麼樣的意義?因為人類可能毀滅,故永恆的意義不可能存在,人類只可能建立有限的人生意義,也就是說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的人生意義。
怎樣才算人生有意義?個人認為,「人生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做了真與善的事情時,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善只是人類關心的議題;真的知識如果在人類滅絕後,這個知識也是沒有觀看者與操縱者的知識,有無此知識就宇宙變化而言無差別;所以,真與善的人生意義終究只具人類共同主觀的價值。
總之,人必然是意義的動物,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人生的意義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13 Nov 2016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
一般是把理性與感性一起談;個人認為在做深入與完整的研究時,可能在上二者之外還要加上個自我,三者一起處理。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即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第二層為理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 “Befindlichkeit“( state of mind) 與 “Verstehen”(understanding) 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海德格未「明言」二者間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二者似平行,更未見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英國小說家阿諾‧班奈特 (Arnold Bennett, 1867~ 1931),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認識超過海德格,當然更遠超過一般的理性與感性理論。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平行關係,可說是對個人「同心圓結構」的不同敘述。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與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與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與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在句義中已隱含。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證明了個人的三重結構。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二人都指出感性的力量強大;不過,個人認為他們所見的強大感性力量只是主觀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它「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主觀感性的知識」。
2013 年 4 月 2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至今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五命題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在此命題中個人指出感性和理性對自我都有影響,這就是個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二室」理論;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檢驗它來自哪一室。在此命題中個人已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但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自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7 Aug 2016
上為「Mind 的同心圓結構圖」;此圖可幫助了解個人的「一 mind 二室」或「一腦二室」概念,所謂「二室」係指理性室與人天生動物室或感性室,不過理性還有途徑直接連繫到自我。
上為個人對 Arnold Bennett 三句話的詮釋,就是它們在講個人的「Mind 的同心圓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搜尋中國沒有哲學)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觀念是天人交感或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只是人天生感性內容的對外投射,沒有客觀意義。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才可能達到客觀性;故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Oct 2016
20161021
20161021
下為三個月前個人發表的類似見解:
【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理性哲學」倡議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Jul 2016
20160723
20160723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初論康德的「理性 (Vernunft)」與「智能 (Verstand)」二概念】
【初論康德的「理性 (Vernunft)」與「智能 (Verstand)」二概念】
“Vernunft” 與 “Verstand” 是康德哲學的兩個重要概念,但他並未將此二概念清楚區分,甚至還有許多矛盾與錯誤之處。“Vernunft” 英譯
“reason”,中譯「理性」;“Verstand” 英譯
“understanding”,中譯有「悟性」、「理知」、「知性」等。今試從個人主觀觀點區別此二概念。
康德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視「理性」為人所獨具之特質,或人之所以為人與人之所以異於動物之處。康德的
“Vernunft” 概念繼承古希臘哲學傳統,譯為「理性」,個人認為適當。
個人主張,人是「一腦二室」,即人的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二室。理性最重要,個人主張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感性室」在個人是「人類動物本性室」或「人出生即配備的軟體」。
與 “Vernunft” 對比,“Verstand” 概念明顯非人類所獨有。動物有高低不同的「智能」或「智力」,個人認為康德的
“Verstand”「基本上」就是與動物共通的人類動物性「智能」概念。在個人的理論中,「智能」被歸於「感性」領域。當代科技的「人工智能(AI)」與外星可能存在「智能生物」,此二用詞應來自人類與動物的「智能」概念。
康德認識論的 “Sinnlichkeit”,英譯
“sensibility”,一般中譯為「感性」,並非個人的感性概念。康德的
“Sinnlichkeit” 是被動的、接受性的官能,個人認為在語言上它比較接近中文的「感官」與「感覺」。
個人將 “Sinnlichkeit”
與 “Verstand”
分別譯為「感官」與「智能」,且皆歸於個人的感性或感性室;為凸顯「感性」的上位概念,也可將二者譯為「官能感性」與「智能感性」。個人以「人是理性的動物」為起點配合個人的理性室與感性室概念,來處理康德的 “Vernunft” 與 “Verstand” 二概念是很大膽的舉動,個人也面臨許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康德論理性是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與「理性哲學」新概念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4 Sep 2016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與「理性哲學」新概念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4 Sep 2016
20160924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 哲學思維的重點在分辨真實與虛幻;達爾文主義的證據是真,宗教與天道思想是假 】
【 哲學思維的重點在分辨真實與虛幻;達爾文主義的證據是真,宗教與天道思想是假 】
達爾文主義者深知死亡是絕對的滅絕,不存在死後的世界,因此絕不會有共伴死後世界的狂想、妄想。當代歐美的潮流是「反宗教」,台灣卻違反世界潮流、反其道而行。各種宗教的與傳統思想的來世思想腐敗、發臭,早該被淘汰,卻因為社會膚淺,沒有能力引進當代歐美哲學思想,以致這些愚昧思想與思想毒素還在台灣社會流行危害社會。
哲學思維的重點在分辨真實與虛幻,達爾文主義的證據是真,宗教與天道思想是假;宗教教徒汲汲營營想上天堂,達爾文主義者矢志把人間變為天堂。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達爾文主義者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下為二則相關新聞:
【 美國白人基督徒比例 已低於5成 】
〔 台灣醒報 2015/11/25 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 〕
【 美研究:有信仰的孩子較自私 】
〔 蘋果日報 2015年11月07日00:30 〕
網址: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搜尋中國沒有哲學與陳立民)
【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Jul 2016
20160723
20160723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的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關係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感受 】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讀第一句就很奇怪。他可能看到了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讀第一句就很奇怪。他可能看到了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話中所感受到的,個人將其結構寫為下面個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名片中的第五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Jun 2013
【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
【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
多數人有「緣」或「緣份」的感覺,英文字 “fate” 與 “destiny” 也是描述這種感覺,但個人認為這些實際上不存在。
真實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或機率。因為人的感性有把涉及自己的事情「屬己化」、「自我意義化」、「主觀化」的性質,人遂有了「緣」的「感覺」。不可否認,「緣」或「命運」的概念在各文化中都有,但這並不表示它的客觀地存在。
多數人有「緣」或「緣份」的感覺,英文字 “fate” 與 “destiny” 也是描述這種感覺,但個人認為這些實際上不存在。
真實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或機率。因為人的感性有把涉及自己的事情「屬己化」、「自我意義化」、「主觀化」的性質,人遂有了「緣」的「感覺」。不可否認,「緣」或「命運」的概念在各文化中都有,但這並不表示它的客觀地存在。
發生在我的一件偶然事件就是「我的偶然事件」或「我的機率」,不能把它轉化為我的「緣份」;「我的偶然事」不是「緣」。要對抗人性「把偶然性屬己化」的引誘非常困難,這需要非常強的理性能力。
中華文化尚未理性化,還停留在初級的感性階段。
根據上述的普遍道理,所謂男女關係裡的「緣份」或「姻緣」狀況也是不存在的。如果相信緣份,就應該等待緣份的到來,或「隨緣」,其結果必然是比不相信緣份的人更悽慘。異性關係需要努力;多努力一點,成功的機會就多一點。當然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為有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承認有不可掌握的因素與偶然性,不要繼續推給「緣份」。「隨緣」的觀念也很矛盾,對異性有興趣的人要隨緣有緣無嗎?不需更積極嗎?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16 Jun 201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