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日常死亡意識」跨年篇》

「日常死亡意識」跨年篇

本地與全球跨年活動 的報導佔據了媒體版面。我一個中年人(或成年人),對於不能再以「2017」計時驚恐萬分。2017 年並非我生命中好運的一年,但它是構成我有限生命的一個部份,而今這個部份又將被奪走,大廈更將傾倒,我感到挫折、恐懼、緊張。在世的人生是倒數計算的,越近年終我的心境越像膽怯的老鼠。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1 Dec 2017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進化論」還是「演化論」?

Evolution」這字一般就是指「Darwinian revolution」。達爾文理論的內容為物種是向前進步的, 所以他的「revolution」宜譯為「進化論」。他主張,人是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他認為,進化是事實,進化是可能的。

至於其他人或其他領域怎麼談「evolution」這個概念,則是開放的。譬如「evolutionary biology」一詞,我們只看字詞不看內容,譯為「進化論的」或「演化論的」都是可能的。

在語言學上,一個字的字義基本上是由它的用法(usage)決,而非由它的字源(origin)決定的;甚至有時它的字源義完全是不重要的。因此,如果有人根據此字的字根「evolve」,說達爾文的理論是「演化論」,而非「進化論」。則這種人不是不懂語言的性質,就是別有用心。

達爾文的理論長久以來譯為「進化論」;把它改譯為「演化論」,恐怕更多是基督教的陰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2 Dec 2017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公投檢驗民主真偽」 鳥籠公投法廢除 還權於民 鞏固民主原理

在國民黨馬英九時代,台灣民主倒退及人民權利被剝奪,個人與許多人主張重修公投法,個人曾經提出「公投檢驗民主真偽」與「公投是天賦人權」的論述,因為直接公投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原理之一。2016 年我們把民進黨推上政權,一年半之後民進黨不辜負我們的期望,終於將公投法修法成功,打破國民黨設下的鳥籠限制。台灣加油! 民進黨加油!

以下數張照片為個人過去製作有關公投的相關文宣看板:
上一張為 20100626 陳哲(陳立民 Chen Lih Ming)與支持「拒統陣線」的朋友參加民進黨舉辦的「ECFA 反一中要公投大遊行」,所見我們「拒統陣線」隊伍,及陳哲創作的各式文宣大看板,其中之一為「公投是天賦人權」。此為法新社(AFP)當日向全世界所發佈的照片。

上一張為法新社(AFP)拍攝之我們「拒統陣線」隊伍的照片。數日後在 20170701 又獲得著名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期刊所刊登。
上為 20100817 拒統陳哲(陳立民 Chen Lih Ming)在立法院外抗議時,陳哲掛在立法院外牆上的大看板「公投檢驗民主真偽」,其義為沒有公投權力的民主是假民主。


上兩張為 20100626 陳哲(陳立民 Chen Lih Ming)組織「拒統陣線」參加民進黨舉辦的大遊行時的陣線陣容,可見陳哲創作的「公投檢驗民主真偽」與「公投是天賦人權」大看板。感謝這些支持「拒統陣線」的朋友。

下則為此事件的一則報導:

公投法三讀過關 打破鳥籠門檻全調降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2017-12-12 13:33 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

公投法「雙二分之一」的通過門檻一直被詬病為「鳥籠公投」,新版公投法今天三讀通過,包括提案、連署、通過門檻全面調降。提案門檻從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5/1000,調降到1/10000;連署門檻則從5%降到1.5%,並且新增電子連署;通過門檻則從選舉人總數1/2降為1/4,且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此外,全國性公投可以採不在籍投票,但施行方式另以法律定之。

公投分為3個階段,包括提案、連署和投票通過。過去被詬病的「雙二分之一」制度,意思是出來投公投的人數,需要達到上次正副總統選舉總選舉人數的二分之一,且同意票超過二分之一。以上次正副總統選舉人數來說,至少要有930多萬人投下有效公投票,並且有460多萬人投下同意票,公投才有機會過關。

這次三讀通過的版本,以去年總統大選選舉人數18782991人為基準,未來1879人(1/10000)可提案發動公投;提案通過後,需要281745人(1.5%)連署成案;最後,至少有4695748人(1/4)投下同意票,且總有效同意票比不同意票多即通過。

這次三讀的內容還包括,全國性公民投票,依憲法規定事項外,其他包括法律之複決、立法原則之創制、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地方公投部分則可適用地方自治條例或是地方重大政策的複決、創制。預算、租稅、薪俸、人事不得公投。

而過去被稱為「太上皇」,可以否決、認定公投提案的公投審議委員會,則在這次修法中廢除。

過去公投連署需要透過紙本,常發生郵寄曠日廢時,或字跡不清、表格太小等問題,這次三讀內容新增了電子連署系統認證碼,可以依此來徵求連署。

此外,這次修法內容也新增,行政院得經立法院同意,交由主管機關辦公民投票。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公投提案後,立法院應於15日內議決,於休會期間提出者,立法院應於15日內自行集會,30日內議決,不過,若提案被立法院否決,兩年內不得再提。

上則新聞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80752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12 關注台灣的媒體壟斷

2012 前後陳立民(陳哲)很關心的一件事是統派壟斷台灣媒體。下為 Facebook 動態回顧記錄當時個人的一篇 post 及圖片。

【 中間選民戰場 戰況危急 】
黎智英被迫出售壹傳媒離開台灣,因為他賠了很多錢,究竟多少不知。根據 6/13 的《新新聞》有兩個數字,《壹電視》光是去年一年就燒掉約新台幣四十五億元,以及八年來,壹周刊與《蘋果日報》在台灣合計賺的六十億元全賠給了《壹電視》。
《壹電視》賠錢是因為不能進入有線電視也就是第四台。《壹電視》買了最好的硬體卻不能上架,因為被掌握進入第四台的系統業者杯葛,這些被國民黨控制。他們的策略是讓黎智英賠錢賠到最後被迫放棄經營電視,乃至放棄蘋果日報離開台灣,甚至讓他最後在香港也無法繼續反共。
現在的買主,旺中蔡衍明在中時與工商時報等再加上蘋果日報將擁有 46% 的報紙市場,還不談電視,這是壟斷新聞,更何況他是中國派。其他買主台塑王文淵、中信辜仲瑩、鴻海郭台銘,在中國也都有很大的生意,容易被威脅,甚至基本上就是統派。
新聞自由重要。馬選後滿意度降到 13%,主要是被媒體與民進黨打趴的。台電中油弊案、軍公教優渥退休金等事,不是發生時被抓到,而是幾十年如此,差別在現在被報導。不報導,就沒事。美牛案、林益世案等新事件,如果不報導,馬陰還是聖人還在教訓你。所以關鍵在於新聞自由發生功能。現在反馬民意高,有些人就誤以為會贏。反馬民意高是因為弊案被爆出,是因為媒體有報導。如不被爆出,馬民意不會低下來。現在有錢的紅頂商人正在買大媒體,買下之後,不報導就等於沒弊案,國共派又回來了。有人說有錢人也只有一票,但國共威脅商洗人民的腦、威脅人民的飯碗,票就跑到他那裡去了。台灣絕大部份的企業主是識時務的,甚至唯利是圖的。
保護台灣就要上前線,前線是中間選民戰場,贏得中間選民,才能選贏。不是敵人,就是同志,這樣才能選贏。如果民進黨選贏了,不管誰當總統,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獨立與建國的理念需要宣傳,但是統獨大戰的戰場不在統獨戰場」,這兩點要分清楚。統獨戰場在中間選民戰場。「前線是中間選民戰場,比較血液中台獨的濃度是在綠營後方搶當老大」。「統不會立刻統,獨也不可能立刻獨。」統獨是長期戰、小規模戰、中間選民戰,積小勝成大勝,最後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戰爭。現在是鬥智時代,不能有勇無謀,不能只想發洩不想求勝。台灣人醒醒吧,愛台灣,重點在贏。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攻城的人好像是英雄,但其實是下策,有勇無謀。要弄清楚,統獨是長期戰、小規模戰、中間選民戰,積小勝成大勝的戰爭,這是整個大戰略,也就是「上兵伐謀」的謀略。瞭解這個戰爭的性質,就不會把上前線,在中間選民戰場打仗,每天在次戰場、小戰役辛苦打仗以爭取中間選民的人說成中國派。三明治年代每天很辛苦,把馬陰打成十三趴,主要並不是在主戰場打戰,主要不是主獨而是拒統,但沒聽到什麼人批評三明治年代,也沒什麼人懷疑他們。蔡謝民進黨與三明治年代並無不同,但是卻有一堆人批評蔡謝民進黨,很奇怪。三明治年代與蔡謝民進黨都是「爭取中間選民派,不是中國派」。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結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戰術上妥協,合縱連橫,這是「其次伐交」。當把前面這這兩項做好之後,陣勢擺好,其實「勝負已定」,對方可能只有棄械投降,連伐兵攻城都免了。這也就是孫子兵法講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相反就是,「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沒有腦袋、沒有方向的盲動,伐兵攻城好像是英雄,其實是在綠營內搶當老大。現在是鬥智時代,大家都用腦袋,戰略錯誤最後就是敗。

陳立民(陳哲)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對獨派傷害最大的蔡丁貴 公投盟 自由台灣黨

2016 陳學聖贏民進黨候選人約300票, 同選區自由台灣黨候選人得400多票, 蔡丁貴成功輔選陳學聖成功. 2016 如非民進黨大勝, 這一席可能幫國民黨拿到1/3 席次, 這可以釋憲, 譬如可擋住年金改革. 蔡丁貴 2012 在前鎮小港區讓國民黨林國正漁翁得利, 2016 再來一次. 連續沒有人比他對獨派上害更大, 所以稱此人為 "台獨蟑螂", 當之無愧.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與《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此命題可經由下面二點進一步的闡釋:
一、語言是最佳的單一溝通工具。不過語言的缺點很多。最起碼它與多媒體溝通方式相較時,它只是單一媒體的溝通,成效不如多媒體工具;譬如語言加上音樂的、圖案的、身體接觸的方式,溝通效果明顯更佳。
二、語言與溝通為不同層次的事。發送語言訊息一方大多是以主觀了解其使用語詞方式發送語言訊息的,而接受語言訊息一方也大多是部份誤解該語詞訊息意義的。如果不止限於上述在語言層次運用語言溝通的方式,而提升到從溝通層次運用語言的方式,溝通效果會更佳。溝通層次對語言認識的起點是知道語言是不完美的、有諸多缺點的;擅於以語言溝通者基於此認識能減少誤發與誤解的數量;至於不誤發與不誤解的境界,即使對於溝通大師也是遙不可及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會的動物》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圖卡製作於 20161123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歐美反基督教與反宗教潮流將到台灣》

歐美反基督教與反宗教潮流將到台灣》

歐美在過去30年間基督徒人數急遽滑落,同時間台灣基督徒人數卻增加,這顯示台灣基督教會刻意隱瞞了歐美社會反基督教與反宗教趨勢的真相。台灣在過去30年社會的宗教氣氛轉濃,在此過程中佛道教也隱瞞歐美社會淡化的宗教氣氛。在過去30年台灣的基督教會偶然有教徒提及歐美反基督教潮流,也都沒有正視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反而更多的時候是對社會歐美刻意抹黑。但世界潮流浩浩湯湯,真理也必將戰勝無知,數年後歐美反宗教潮流必到台灣,到時台灣基督徒人數將與歐美同步減少,其他各教教徒人數也將走下坡。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1 Oct 2017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人有緣、緣份,或有英文 fate, destiny, etc.. 的感覺,但個人認為實際上這些東西不存在。
真實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機率等。因為人的感性傾向於把和自己有關的事情「屬己化」、「自我意義化」、「主觀化」,人就有了「緣」的「感覺」。需知發生在我的一件偶然事件就是「我的偶然事件」或「我的機率」,不能轉化成我的「緣份」;「我的偶然事」不是「緣」,做這個判斷需要比較強的理性能力。不可否認,「緣」的概念在各文化中都有,但這或許只顯示了人類的原始本性或人的動物性特質,並不能表示它客觀地存在。
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機率等,人的感性把它主觀化,使自己產生緣的「感覺」。
男女關係中不存在著緣份或姻緣的狀況。如果一直等待緣份的到來,得到悽慘結果機率會增加。異性關係需要努力;多努力一點,成功的機會就大些。當然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為有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掌握的。又有些人把這些我們不能掌握的、偶然性的因素稱為「緣」。絕不把這些不能掌握的、偶然性的因素稱為「緣」,做成這個判斷也需要比較強的理性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此處所附截圖為 2012/08/29 在 Facebook 的 post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陳立民(陳哲)一次參與「公民不服從」行動的標語「權利被剝奪」打叉口罩圖案獲登自由時報頭版

2013/8/19 社運團體農村陣線內政部門口的「拆政府」抗議活動,陳立民(陳哲)參與。很感謝幾位在場人士願意幫忙展示個人創作的幾個標語,即「權利被剝奪」打叉口罩圖案,附文字「正義被摧毀」、「權利被剝奪」與「我要活下去」的看板。可能因為陳哲文宣是對此次「公民不服從」行動的意義有傑出的表達,20 日獲登自由時報頭版。

陳哲在國民黨馬英九政府下政治最重要的變化在人民方面是「權利被剝奪」 (Deprivation of rights),個人將此概念以打叉口罩圖案表達。這曾在自由時報大幅登出,此次加附其它文字再獲登自由時報頭版。

20 日自由時報相關新聞標題為「『占領』內政部 20 小時 農陣:只是第一步」,這張照片的文字說明為「台灣農村陣線昨日宣佈 818 拆政府『占領』內政部行動結束,民眾手持標語堅持到最後」。此照片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06719


此處另一張為  Facebook 陳哲帳號四年前的動態回顧。
「人權陣線」召集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人是誤會的動物 一天不誤會十次 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在「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領域,個人認為誤會(或誤解或誤認或弄錯了)是常見的現象。誤會發生得多頻繁呢個人認為對一個中年人而言一天少也會發生十次以上。個人認為,誤會甚至可導致原本在各方面正常的夫妻離異。個人提出下面說法,旨在促進對提升溝通能力的重視。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7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國家原理與台灣共識

2011 年蔡英文為參選 2012 總統大選提出「台灣共識」的議題,個人主張「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國家原理與台灣共識。今日個人 FB 大頭照亦為「台灣民主主體性」。
此照片為 2011/09/04 陳立民(陳哲)與支持「拒統陣線」的戰友參加紀念舊金山和約六十週年大遊行,此為大隊到達凱道解散後,陳立民(陳哲)與兩位女戰友高舉陳哲創作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共識」標語。此照片為右邊這位 La Lulu 發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方照片為 2011/09/04 陳立民(陳哲)與兩位女戰友高舉個人創作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共識」標語的原照。







下方照片為 2011/09/04 陳立民(陳哲)與支持「拒統陣線」的戰友參加紀念舊金山和約六十週年大遊行在萬華出發時的畫面,其中可見黃色看板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共識」標語右側白襯衫背著黑背包者即為版主。

下方照片為 2011/09/04 陳立民(陳哲)與支持「拒統陣線」的戰友參加紀念舊金山和約六十週年大遊行,個人帶隊走到終點凱道時畫面右側白襯衫背著黑背包者即為個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 略談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哲學 他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

牟宗三先生對中國思想有非常深入的與系統的了解,但不知其論述正揭示中國沒有哲學。

牟宗三先生對康德哲學極端重視,個人曾與朋友及他共三人私下談哲學兩小時,他建議個人研究哲學大家如康德。牟宗三先生對於康德哲學的重視是值得稱讚的,康德論理性是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但個人認為牟宗三先生並沒有了解康德哲學這個最基本的元素,未了解康德稱自身哲學為「純理性」的意義,以致於牟先生缺少對康德哲學的洞見,其自身的思想未達「理性」門檻,也就是未達哲學的門檻。個人認為,他所整理的中國思想未達哲學門檻;他不知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1 Jul 2017 
20170731


下為 20160731 寫於 Facebook 的相關 post: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英國的基督宗教徒正在快速流失中》

在約 40 年前每三位英國人裡面就有兩位是基督宗教徒,而今三位裡面只剩下一位。

基督宗教在英國有約七百年的歷史,教義已成為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所以英國人是在對教會很了解的情況下離開了它。過去 40 年間在歐洲與北美的其它國家基督宗教徒人數也同樣地大幅減少,事實上反宗教已成為世界潮流。

宗教退卻的原因是各宗教的內容被當代知識證實為謬誤,或無法證實,且各宗教的其它教義部分也被當代各種知識超越。在歐美國家與宗教關係最密切的哲學界也有顯著增加的反宗教現象。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台灣反基督教者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2 Jul 2017

【二十世紀英國最大的變化是基督宗教衰落】

英國是一個具有 1700 年基督宗教歷史的國家。在1983 年時,自稱為基督宗教徒的英國人高達 87%2001 年時減少到 75%,到 2015 年大降至 43.8%。也就是說在過去 33 年間,英國基督宗教徒人數削減了一半。

英國《旁觀者》雜誌說,上世紀英國最大的變化是基督宗教的衰落」。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台灣反基督教者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打破華人哲學界對海德格研究的一則「傳奇」- 個人所知的蕭師毅與熊偉二位教授】

2017/5/12 搜尋「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個人在 Facebook 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二者皆非哲學」專頁排名第一,此名次維持至今,個人也每日收到有人瀏覽此專頁的通知。為感謝哲學界網友,個人在此談一件輕鬆的事,以打破華人哲學界在海德格研究中的一則「傳奇」。

東亞哲學界,也就是台港中日韓,專門研究海德格的人,視曾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教授為「傳奇人物」或「世外高人」或對他有些想像。在中國大陸還有位曾在海德格課堂上聽過課親炙海德格的前北大教授熊偉先生,中國大陸哲學界對他也有些推崇。當今台港中哲學界就海德格者對蕭師毅與熊偉兩位教授有些「想像」。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與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研究的人,在此想化解此「傳奇故事」。

蕭師毅先生原非中文本科出身,後擔任德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 ,他曾私下與海德格一起唸《老子》,不過並未讀完全書。蕭師毅教授在德國退休後,台灣天主教的輔仁大學對他也有很多「想像」,1970 1980 年代聘他到哲學研究所教授海德格哲學,及擔任行政高職。後輔大哲學系發現他原來沒有學問,就把他冷凍。個人曾聽過蕭教授講海德格哲學,認為他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海德格。他曾在天主教辦的《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文記述與海德格同讀《老子》的故事,在文中對於中斷共同研讀一事講得委婉;有人曾轉述蕭教授私下較直率的話,他大概是說因為海德格不尊重《老子》原書恣意解釋,讓他無法忍受,遂主動提出中斷共讀的建議。個人認為,蕭教授教對中文古籍了解的程度遠不及當時台灣一般的中文系教授,他對《老子》一書的了解不及華人哲學界對老子哲學的了解;不過,他比海德格更忠於《老子》原文或傳統解釋個人相信是事實。

熊偉教授二次大戰前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海德格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有北大哲學系的人講,熊偉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個人認為把海德格冠上「存在主義」哲學家稱號是外行人對海德格的誤解,個人相信研究海德格的人更認為他是位形上學家。熊偉的著作個人略讀過一些,認為他不懂海德格,不正宗、不到位。1989 年海德格百年誕辰德國哲學界慶祝,熊偉教授到德國參加紀念海德格學術會議,並宣讀《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該文個人認為無見地。那時他也到佛萊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個人在那裡見到他,曾寒暄幾句。言談中他向個人提到曾與海德格共同研讀《老子》後在台灣教書的蕭師毅教授,他可能認為蕭教授是華人海德格研究學界至少必須尊重的「傳奇人物」。

現在華人世界有些研究海德格的人,對於直接與海德格有最多接觸的蕭師毅與熊偉兩位華人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他們有些「想像」;特別視與海德格研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為「傳奇人物」。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和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的見解,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海德格。蕭師毅對《老子》一書個人認為有達到一些傳統國學理解的程度,但他可能不懂哲學。個人認為特別是對於蕭師毅教授的「傳奇」可以休矣。

台灣大概自 1960 起歷史學界與文化界特別推崇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這位推崇中華文化;現在他的理論基本上被證明錯誤,在台灣已無人理會他。個人認為海德格成為華人哲學界與國學界的顯學出於類似原因。海德格後期思想與中國形上學有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是他受到華人世界與日韓重視的主因,所以其實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肯定自己。

個人認為海德格基本上是位形上學家。個人對於傳統哲學重要分支形而上學的基本主張是應該它已被推翻,應被拋棄。所以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類似基督宗教與類似中國傳統形上學的思想也無價值。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爾至康德發生重大進步,他們提昇哲學到一個人稱為「理性哲學」的新境界。個人認為海德格在求學時代在近現代哲學的訓練不足,他的神學思想背景又太深厚,以致於他仍陷在傳統哲學與宗教內,未能達到近代與當代「理性哲學」的水準,個人甚至進一步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個人也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海德格不是無病呻吟的人,思想有其犀利處,但個人認為這發生在「感性」的領域,特別是在藝術與心理學領域,雖然他因誤解心理學而反對心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Jun 2017
20170618



上圖卡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 二者皆非哲學; 海德格非哲學家, 中國沒有哲學. Martin Heidegger and East Asian or Chinese Philosophy?"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上方圖卡製作於 1 Mar 2017
下方圖卡製作於 26 Nov 2016
20170301 20161126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進化論心理學家:無神論者更聰明 因為克服「宗教本能」;「身心靈」分法錯誤】

個人長期主張,信仰宗教是人之本能的、動物性的行為。一年前針對台灣約半數哲學界人士人有「身心靈」三種能力的主張,個人對其中「靈」的存在提出質疑。當時個人在 blog 上發表下面一句話:「有些人主張靈性或慧根,並認為這些高於理性,其實它們是人的動物本性,或說是人天生配備軟體的內容,或說是人的感性,且低於理性。」「靈」或「靈性」或「慧根」的概念是給「宗教」存在預留的窗戶;上反「身心靈」理論只是個人許多駁斥宗教中的一類。


個人上文網址:http://chenlihming.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21.html

五月份學術界著名的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進化論心理學)期刊登出了一篇從進化論心理學角度的宗教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信仰宗教為一種本能(instinct)。這與個人長期的見解相仿

從「進化論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宗教是非常正確且重要的角度,因為個人認為人的「宗教心」(religiosity),其實是人的低級本能(instinct動物性心智,低於理智;關於本能(instinct個人建議閱讀佛洛伊德著作。

個人多是從哲學角度談宗教問題,特別是從理性與感性理論談此問題,個人認為一般所稱的「感性」其實是「人的動物性」。在哲學領域內一般把宗教歸類為形而上學的一部份,個人主張廢除形而上學這門學問,宗教當然也要跟著消滅。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於 20 May 2017

上為 Newsweek 圖片.

下為關於《演化心理科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五月份上一篇研究論文的幾則相關報導:
英研究:無神論者更聰明 因為克服「宗教本能」
〔自由時報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2017-05-19  16:51

信仰宗教與否和智力息息相關!根據英國與荷蘭的最新研究,無神論者的平均智商更高,因為他們克服了人類信仰宗教的本能。

英國阿爾斯特社會研究(Uls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與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聯合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建立了「智商-錯配關聯模型」,試圖解釋為何智力與宗教信仰呈現負相關

研究指出,信仰宗教可視為一種本能,有助人類的發展。不過,高智商的人類能超越這種本能,以更理性的方試解決問題。

另外,研究也探討本能與壓力之關聯。高智商的人更能在壓力之下,駕御自己的本能。不受本能所制約的人更能解決問題。

根據一項 2013 年的研究回顧,在成長初期,高智商小孩更有可能遠離宗教。在老年時期,智商高於平均的人也較無宗教信仰。

本研究刊登於《演化心理科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

Why is Intelligenc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ness?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進化論心理科學期刊》pp 1–12

Abstract (論文摘要)

We present three models which attempt to explain the robust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intelligence: the Irrationality of Religion Model, the Cultural Mediation Hypothesis, and the Savanna-IQ Interaction Hypothesis. We highlight problems with each of them and propose that the negative religion-IQ nexus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substantially revising the Savanna-IQ Interaction Hypothesis. We argue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volved domain or instinct. Intelligence, by contrast, involves rising above our instincts. It follows that an inclination toward the non-instinctive will thus be an aspect of intelligence because it will help us to solve problems. Thus, intelligence will involve being attracted to evolutionary mismatch, to that which we would not be instinctively evolved to be attracted to. It is this, we argue, that is behind the negative religion-intelligence nexus. We respond to potential criticisms of our model and we examine how this model can be further tested.

Keywords
Religion Cultural Mediation Hypothesis Savanna-IQ Interaction Hypothesis Evolutionary mismatch Intelligence 

ATHEISTS MORE INTELLIGENT BECAUSE THEY CAN OVERRIDE “INSTINCTIVE” RELIGIOUS BELIEFS—BUT IT WILL BE THEIR DOWNFALL
Newsweek, BY HANNAH OSBORNE ON 5/18/17 AT 3:31 AM

Atheists tend to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religious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rise above the natural instinct to believe in a god or gods, scientists have said.

But according to Edward Dutton, from the Uls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n the U.K., and Dimitri Van der Linden, of the Rotterdam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could also lead to their decline—in the same way high intelligence appears to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Dutton and Van der Linder build on the theory that religion is instinctive, and it evolved as a behavior that helped humans become the highly successful species they are today.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into how religion originated, with the most prevalent idea being it evolved to help societies to form —believing there was heaven and hell, for example, would ensure cooperative, social behavior over fears of eternal damnation.

But now society has developed, why does religion still exist?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exts show that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link between intelligence, religion and atheism had been formed. More recently, scientific studies suggest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lower intelligence and religiousness.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Dutton and Van der Linden say the link between higher intelligence and atheism, and lower intelligence with religion, can be accounted f or by our instinct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ur genes mean belief in religion is instinctive—it did, after all, help us develop as a species. Having a higher intelligence, they say, allows people to override these instincts and engage in more rational, and therefore enhanced problem-solving behavior.

But this is not all good news for non-believers, nor does it mean heightened intelligence will be selected, eventually leading to a species full of hyper-intelligent atheists. Instead, the ability to override your instincts would likely lead to a decline in intelligent, atheist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antisocial and to have fewer children—or to not have them at all.

“It’s true that people who are less intelligent tend to have more children than people who are more intelligent,” Dutton tells Newsweek . “And intelligence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ness. So on that basis, you would expect religiousness to increase.

“If you have higher intelligence, you’re less instinctive. You’re lower in what you might call ‘evolved instincts that have evolved over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unti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en natural selection slowed down.”

He says that with intelligence being around 80 percent genetic, eventually there will be a decline in intelligence—and, as a result—a rise in religiousness. And this, he adds,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fall of society. “It was commented on at the end of Rome, that the upper class weren’t having any children. It’s the same now,” he says.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arish records show that it used to be the richer, more intelligent people survived and had more children. As a result, society became more and more intelligent, up until the point of the widespread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ut these [breakthroughs] can only be sustained if we continue to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intelligence, so if intelligence is decreasing then eventually the inventions that our ancestors were capable of coping with, we’ll no longer be able to cope with. We’ll go backwards,” Dutton says. “That’s what happened with the Romans.”

As a society becomes less religious, and more intelligent, we begin to lose the benefits religion brings in terms of group society. If a society becomes too intelligent, it becomes antisocial and stops breeding, and it eventually declines.

Next, Dutton plans to look more closely at the genetics of atheism, not only that it reflects high intelligence and low instincts, but that our instincts might be changing. If natural selection is becoming weaker, there may be a propensity towards instincts that would have been removed under natural selection. These instincts may have been disfavored because of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oor genetic health, he explains—and atheism could be an example of this.

“I think most people think it is rational to be an atheist,” he says. “But the reason why people are atheist is not necessarily some logical reasoned choice.”

Is religion an evolved domain or instinct?
phys.org , May 17, 2017

The question about why more intelligent people tend to be atheistic dates back to the times of Romans and Ancient Greeks. The link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religion can be explained if religion is considered an instinct, and intelligence the ability to rise above one's instincts. This is the suggestion by Edward Dutton of the Uls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n the UK, and Dimitri Van der Linden of the Rotterdam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in an article in Springer's journal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Intelligence-Mismatch Association Model proposed by the two authors tries to explain why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recent survey dat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etween various groupings supports the stance that intelligence seems to b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being religious.

Their model is based on the idea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 Satoshi Kanazawa's Savanna-IQ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which human behavior will always be somehow anchored i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ir ancestors developed.

Dutton and van der Linden argue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eparate evolved domain or instinct, whereas intelligence allows people to rise above their instincts. Rising above instincts is advantageous because it helps people to solve problems.

"If religion is an evolved domain then it is an instinct, and intelligence—in rationally solving problems—can be understood as involving overcoming instinct and being intellectually curious and thus open to non-instinctive possibilities," explains Dutton.

In the proposal of their Intelligence-Mismatch Association Model, Dutton and van der Linden also investigate the link between instinct and stress, and the instinctiveness with which people tend to operate during stressful periods. They argue that being intelligent helps people during stressful times to rise above their instincts.

"If religion is indeed an evolved domain—an instinct—then it will become heightened at times of stress, when people are inclined to act instinctively, and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for this," says Dutton. "It also means that intelligence allows us to able to pause and reason through the situation and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people who are attracted to the non-instinctive are potentially better problem solvers.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in a changing ecology,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will become associated with rising above our instincts, rendering us attracted to evolutionary mismatches," adds van der Linden.
網址:

Wikipedia 維基百科〕

GLAUBE UND IQ:Sind religiöse Menschen wirklich dümmer?
Schon antike Statistiker meinten, dass Intelligenz und Religiosität irgendwie zusammenhängen. Genau gesagt: Atheisten sind oft schlauer. Stimmt das? Und wenn ja - warum?
〔德國媒體 “Spektrum”, 記者Jan Osterkamp,  17.05.2017

Sind Menschen mit höherem Intellekt tendenziell eher Atheisten? Mit dieser Hypothese haben sich Forscher und Denker schon von der Antike bis ins Internetzeitalter herumgeschlagen, und so stehen Edward Dutton vom Uls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d Dimitri Van der Linden von der Erasmus-Universität Rotterdam in guter Tradition: Die beiden Sozialwissenschaftler veröffentlichten jetzt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ihrer neuen Versuch, Erklärungen für die negative Korrelation von Religiosität und Intelligenz zu finden, die immer wieder in historischen Aufzeichnungen auftaucht und durch allerlei Erhebungen gestützt wird.

Dutton und Van der Linden versuchen es nun mit einem Ansatz, der auf evolutionspsychologischen Modellen beruht. Zunächst seien sämtliche Merkmale der menschlichen Biologie – also neben der Anatomie etwa auch vererbbare instinktive Verhaltensmuster – im Wesentlichen durch die Umweltherausforderungen der Evolution vorgeprägt. Dutton und Van der Linden betrachten nun auch die Religiosität als Sonderform eines Instinkts: einer Verhaltensweise, die über so lange Strecken der Evolution sinnvoll war, dass sie sich als gängiges, nicht ständig bewusst hinterfragtes und erbliches Verhaltensmuster etabliert hat. Weil eine höhere Intelligenz Menschen aber im höherem Maß erlaubt, auch gegen instinktive Verhaltensweisen zu handeln, wenn die Situation es rational erfordert, würden Intelligenz und Religiosität negativ korrelieren.

Dafür, dass Religiosität – das heißt die generelle Bereitschaft, in bestimmten Bereichen Glaubensinhalten mehr oder weniger ohne rationale Prüfung zu folgen – tatsächlich eine "instinktive" Grundausstattung des Menschen wurde, sprechen diverse Gründe, wie auch Religionswissenschaftler argumentieren. So wachsen übersichtliche Gruppen von Menschen eines gemeinsamen Glaubens schneller eng zusammen, sie erkennen im anderen womöglich rascher eine Bereitschaft zu Kooperation und altruistischem Verzicht sowie zur Ein- und Unterordnung gegenüber Regeln und Normen oder dem aktuell gültigen sozialen Rahmen. Zudem könnten Verstöße gegen Regeln in solchen Gruppen seltener sein, die sich ständig von einer höheren Instanz bewertet sehen. Tatsächlich spricht für die Einordnung von Religiosität als Instinkt zudem, dass Instinkte in Stresssituationen quasi automatisch stärker werden – was für Religiosität sowohl bei einzelnen Individuen wie auch Gruppen nachgewiesen ist. Religiöse Menschen bekommen außerdem meist mehr Kinder – und würden so den erblichen Instinkt "Religiosität" weitergeben.

Eher das Gegenteil gilt für intelligente Menschen: Sie bekommen statistisch weniger Kinder – auch wenn andere Einflussfaktoren wie der sozioökonomische Status oder der Entwicklungsgrad der Heimatländer berücksichtigt werden. Allerdings dürfte höhere Intelligenz ebenfalls evolutive Vorteile gehabt haben, wie Forscher mit optimistischer Weltsicht anerkennen. Insgesamt führe dies zu der etwas paradoxen Situation, fassen Dutton und Van der Linden zusammen, dass die Evolutionsprozesse sowohl höhere Intelligenz wie auch stärkere Religiosität des Menschen gefördert haben, obwohl beide gegeneinanderarbeiten. Würde eine Eigenschaft dominieren, so häuften sich die Nachteile, konstatieren die Evolutionspsychologen an ausgewählten Beispielen: Extreme, fundamentalistische religiöse Gruppen werden nachweislich etwa immer weniger offen und durchlässig und stagnieren in dem von ihnen ausgestalteten Ethnozentrismus; Gruppen von Menschen mit einem allzu starken Fokus auf Intelligenz dagegen sterben bei aller Offenheit vielleicht einfach aus, weil sie keine Kinder mehr bekommen. All das, schließen Dutton und Van der Linden an, "ist zugegebenermaßen natürlich spekulativ". Immerhin erkläre ihre Sicht der Dinge aber die immer wieder bestätigte negative Korrelation von Intelligenz und Religiosität.

© Spektrum.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