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廢除存有論
★邀請google「陳立民Chen Lih Ming陳哲」圖片,可見超過300張學術創作圖卡與街頭抗爭照片;在臉書搜尋陳立民粉絲專頁★本blog「主要內容」在右側目錄「上半部」,此依括弧樣式為《理性哲學》、【心理學】、〔感性思想〕 與<生死>四類;目錄下半部與blog主題關聯低★哲學需進行「第二次革命」,以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為起點,發展「理性哲學」★世界級創作舉例:「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since 2002」、「政治學的第一原理since 2012」、「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的主體性 尊重人格尊嚴since 2013」、「真理與知識since 2019」、「金字塔英文法 三次元英語語法 2019」★2008-2016年「台灣最危險的時代」,為了台灣民主與人權,以「陳哲」名組織「拒統陣線」、「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等街頭社運團體,是為版主人生的「社運時代」與「道德實踐」時代★曾就讀於海德堡與Freiburg大學哲學博士班,曾任教大學★
歐美國家,包括德國,人文學科不受重視的主因是認為文科的領域不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要,個人認為主因是不知文科的思想有問題,必須改變思想,必須從哲學相關方面的思維改起。人文學科至今未經歷自然科學式的思想改革,尚未理性化;理性化指嚴格分辨理性與感性,有價值的感性如藝術精確地維持其地位、認清情緒價值,及以理性規範其他感性,如感性混淆理性真實的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科學部份已理性化。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基本思想,2,500年來對這思想從未反省過。
反之,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說:「我認為你犯錯的地方, 就是你想像你活著(人生在世,或來到這世間)的理由應該是降到你身上(或賦予你)的, 想像是天上已定從天而降的, 事實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找我們存在的理由。」(“I think that where you go wrong is that you imagine that your reasons for living ought to fall on you, ready-made from heaven, whereas we have to find them for ourselves.”) 對於中國傳統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要反思;我們要根據經驗,建立知識,實際地去找為什麼我們來到世間。
《廢除哲學內的Ontology》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個人在德國留學時已想到要廢除形上學,這在台灣是任何大學哲學系都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並無網路,在2015年個人想到把自己的學術創作製作成圖卡,因為幾次自己的創作被學術界的人當作自己創作的事很氣憤,在2016年有製成一張「淘汰形上學」圖卡放在網路。某大學哲學系去年(2022年)成立「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個人認為主其事者有淘汰(傳統)形上學的企圖,而且此中心重要人物之一大概五年前起就追蹤個人相關理論。
今天個人製作「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這張新卡。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meta-」的古希臘文字源是「在…之後」的意思,也就是更深入研究的意思,「physics」在亞里斯多德用法的意義是全部的自然科學,自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洋哲學界將「metaphysics」視為在自然科學,甚至在所有學問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學問領域。此字日本在十九世紀根據易經「形而上者謂知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譯為「形上學」,中文仿從。形上學本來是需要有自然科學的形下基礎才能向上翻展的領域,但西洋哲學界事實上自亞里斯多德之後逐漸脫離此基礎單獨發展,在西洋中古時代已達到脫離事實基礎自由論述的高峰。形上學既和「道」有關,在中國與華文世界更加火紅。
學哲學者,因為哲學的歷史文獻甚多,光是爬梳古人相關理論就已耗費數十年精力,無暇了解其他學問當今的新發展,時至今日形上學者甚至認為自己獨自擁有特權,可不需理會事實,擁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特權,個人則認為今日之形上學已成為哲學最大的誤區。有與個人看法相同的人會認為,哲學界需要把這門學問重新紮根在新認識的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不會成功,個人主張徹底處理,「淘汰形上學」這門學問。如有人說今日還需要形上學家,個人認為那只可能是同時具備宇宙物理學知識的人,而最適合擔任這工作者個人認為實際上可能是理論物理學家,而非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ming(陳哲)於 7 Jun 2023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ming(陳哲)於 24 Feb 2022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