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感性思想〕淘汰形上學與存有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感性思想〕淘汰形上學與存有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80年來首次台灣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80年來首次台灣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文科生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個人認為不是因為文科的領域不重要,而是因為文學院內有許多偽知識,使文科不能舞動現實。台灣的文學院必須進行80年來的首次改革,典範偶像中老子、禪宗與金庸必須趕下神壇。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文學院課程,重中之重是增加科普課程,這只是增加部份科普知識,並非學習各學問的核心課程,在物理學領域個人建議修兩個學分的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在生命科學領域建議修一個學分的演化論與物種滅絕史,最後在心理學領域建議修一個學分的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總共增加四個必修科普學分。為什麼文學院偽知識橫行與誤區多?簡單說是因為老師也不具備這四個學分的知識;只要學會這些科普知識,偽知識立即灰飛煙滅。這主要問題也存在於歐美國家的文科教育中,不過東亞國家文學院的問題特別嚴重。

人文學科的內容沒有不涉及社會的,因此從整體人文社會(科)學來看可把文科看得更真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問個人認為依其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深度第一級的只有一個,就是哲學,哲學還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密切,不過中國沒有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深度第二級的有政治學、經濟學與法律學,另外,心理學雖然根在自然科學也宜納入第二級。回到文科,歷史學因為它的理論基本上是應用第一與第二級學問的理論,類似工學院之應用理學院的理論,所以也和工學院依樣同屬應用學科,列為深度第三級;文學、藝術與音樂的核心為感性,也列為第三級;語言學有其特殊性同樣列為第三級;至於文學院的其他科系則列為第四級。文學院各學問是整體人文社會(科)學系統內不可分割的部份,為讓這些學問能更正確地了解自己及與系統內其他學問間的關係,建議仿效德語系國家把文學院這個名稱改為哲學院。

歐美國家,包括德國,人文學科不受重視的主因是認為文科的領域不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要,個人認為主因是不知文科的思想有問題,必須改變思想,必須從哲學相關方面的思維改起。人文學科至今未經歷自然科學式的思想改革,尚未理性化;理性化指嚴格分辨理性與感性,有價值的感性如藝術精確地維持其地位、認清情緒價值,及以理性規範其他感性,如感性混淆理性真實的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科學部份已理性化。


《80年來首次台灣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大概40年前個人曾了解到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與慕尼黑大學這三所德國最有名的大學都有三個哲學院,而且這三校各自的三個哲學院把除了法學、經濟學與基督教神學之外所有的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全部納入三個哲學院內,印象中大約各40個科系左右。近年,猜測可能基於管理過於龐大的理由及為與美國大學體制接近的理由,現在這三校都只剩下一個哲學院,不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問之間的關係不變。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哲學院有24個科系與學程,有歷史系、宗教學、歐洲藝術史系、音樂系等。

德國弗萊堡大學的哲學院有15個科系,除一般文學院的科系外,還包括政治系、社會系、藝術史系、音樂系、跨文化系等系。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哲學院有20個科系,除了包括一般文學院科系外,還包括電腦語言系、教育系、傳播系、政治系、人類學與文化學系、心理學系、電影系、社會學系、6個語言系等。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廣設15個學院,與人文社會(科)學有關的7個學院,其中哲學與教育學合為一個學院。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基本思想2,500年來對這思想從未反省過

反之,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我認為你犯錯的地方, 就是你想像你活著(人生在世,或來到這世間)的理由應該是降到你身上(或賦予你)的, 想像是天上已定從天而降的, 事實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找我們存在的理由。」(“I think that where you go wrong is that you imagine that your reasons for living ought to fall on you, ready-made from heaven, whereas we have to find them for ourselves.”) 對於中國傳統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要反思;我們要根據經驗,建立知識,實際地去找為什麼我們來到世間。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29 Oct 2024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廢除Ontology(存有論 存在學 本體論)》

廢除哲學內的Ontology


哲學主要領域之一是metaphysics(形上學),在歐洲哲學傳統中"ontology"(中譯為"存有論"、"存在論"或"本體論")一般被視為形上學的內容之一或派別之一。哲學上也有派別主張以ontology取代metaphysics,譬如士林哲學(Scholastic)與海德格就是這個傳統。個人對此質疑,反而主張廢除ontology。
上文說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書中對這ontology這門學問就質疑,此處略解釋。





如上所示,康德在"A599 B626"對"Sein"這概念有所評論,個人認為他是透過對"Sein"這概念的批評,表達對ontology意見的。

他說:"Sein ist offenbar kein reales Prädikat, das ist ein Begriff von irgend etwas, was zu dem Begriffe eines Dinges hinzu kommen könnte. Es ist bloß die Position eines Dinges oder gewisser Bestimmungen an sich selbst. Im logischen Gebrauch ist es lediglich die kopula eines Urteils. Der Satz Gott ist allmächtig enthält zwei Begriffe, die ihre Objekte haben: Gott und Allmacht; das Wörtchen: ist, ist nicht noch ein Prädikat, sondern nur das, was das Prädikat beziehungsweise auf das Subjekt setzt. Nehme ich nun das Subjekt (Gott) mit all seinen Prädikaten (worunter auch die Allmacht gehöret) zusammen und sage: Gott ist, oder es ist ein Gott, so setze ich kein neues Prädikat zum Begriffe von Gott, sondern nur das Subjekt an sich selbst mit allen seinen Prädikaten, und zwar den Gegenstand in Beziehung auf seinen Begriff. Beide müssen genau einerlei enthalten, und es kann daher zu dem Begriffe, der bloß die Möglichkeit ausdrückt, darum, dass ich dessen Gegenstand als schlechthin gegeben (durch den Ausdruck: er ist) denke, nichts weiter hinzukommen. Und so enthält das Wirkliche nichts mehr als das bloß Mögliche." 因為個人手邊純粹理性批判英譯本這頁已散失,所以此處只引德文。




"Sein"英譯"being",中譯台灣多譯為"存有",個人認為譯為"存在"較佳。上文康德說,存在不是實在(real)的謂詞(或"賓詞")。謂詞是可以增加我們主詞的了解,但"存在"不能增加。他又說,"存在"只是"Kopula",此字英譯"copula",這用文法講可能更清楚,就是一種"介詞"或"連接動詞",而且"Sein"或"Being"這種連接詞還是只是為了文法上的需要而出現的空意義、空內容的字。

"Sein"或"being"的中文個人認為也可以是"事物"或"萬物",包括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存在者,例如我們可以研究動物、植物,也可以研究社會的政治面、經濟面等,而出現動物學、植物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但是沒有一個"事物學"或"萬物學",我們發先這些會是空的、空洞的,不是real的,real的是動物學、植物學、政治學、經濟學等。

個人認為康德主張,我們可以說"Sein"或"being"或"存在",但並沒有研究這些的"Sein學"或"being學"或"存在學"或"存有學"。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9 Sep 2023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個人在德國留學時已想到要廢除形上學,這在台灣是任何大學哲學系都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並無網路,在2015年個人想到把自己的學術創作製作成圖卡,因為幾次自己的創作被學術界的人當作自己創作的事很氣憤,在2016年有製成一張「淘汰形上學」圖卡放在網路。某大學哲學系去年(2022年)成立「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個人認為主其事者有淘汰(傳統)形上學的企圖,而且此中心重要人物之一大概五年前起就追蹤個人相關理論。

今天個人製作「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這張新卡。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meta-」的古希臘文字源是「在…之後」的意思,也就是更深入研究的意思,「physics」在亞里斯多德用法的意義是全部的自然科學,自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洋哲學界將「metaphysics」視為在自然科學,甚至在所有學問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學問領域。此字日本在十九世紀根據易經「形而上者謂知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譯為「形上學」,中文仿從。形上學本來是需要有自然科學的形下基礎才能向上翻展的領域,但西洋哲學界事實上自亞里斯多德之後逐漸脫離此基礎單獨發展,在西洋中古時代已達到脫離事實基礎自由論述的高峰。形上學既和「道」有關,在中國與華文世界更加火紅。

學哲學者,因為哲學的歷史文獻甚多,光是爬梳古人相關理論就已耗費數十年精力,無暇了解其他學問當今的新發展,時至今日形上學者甚至認為自己獨自擁有特權,可不需理會事實,擁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特權,個人則認為今日之形上學已成為哲學最大的誤區。有與個人看法相同的人會認為,哲學界需要把這門學問重新紮根在新認識的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不會成功,個人主張徹底處理,「淘汰形上學」這門學問。如有人說今日還需要形上學家,個人認為那只可能是同時具備宇宙物理學知識的人,而最適合擔任這工作者個人認為實際上可能是理論物理學家,而非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ming(陳哲)於 7 Jun 2023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ming陳哲 24 Feb 2022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理性哲學與與傳統感性哲學 感性思想的內容》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與人優越地位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甚至有些對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歐洲傳統哲學與東方哲學卻認為不知這些就是沒有哲學的慧根或靈性,或尚未頓悟或未打通任督二脈。個人認為這些其實是它們的預設或意識形態。這些預設或意識形態個人就是一些感性思想的「固定內容」。「感性」不止是不邏輯的思考方法也包括了一些固定內容。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哲學,個人稱為「感性哲學」,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善有善報?正義的實現唯有靠人類自己》

《善有善報?正義的實現唯有靠人類自己》

善有善報?我們經驗過的事實刻骨銘心地告訴我們善沒有善報、惡沒有惡報。真相擺在我們面前,只是動物的本性使我們不願面對真相。個人是達爾文主義者,無神論、反宗教,認為沒有神、老天、萬物主宰在掌握或管理正義的事。現實的無情、冰冷令人悲嘆。地球是宇宙間藍色孤獨的星球,也不受任何超自然力眷顧。

正義未必能實現,但是正義必須實現。正義的實現只有靠人類自己,沒有任何其他可依靠的。人類必須花費更大的氣力,努力地讓它即時地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在此生、在人間實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06 Nov 2018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如果有鬼,請把我抓走】

個人自 2012 年起每年在陰曆七月鬼月時都發文,說沒有鬼,而且詛咒鬼。個人還說,如果有鬼,請把我抓走。

下為 2012 文:
【如果有鬼,請把我抓走】
有人對我說你不信神,但有鬼一定有神,我答根本沒有鬼這個東西。
今天是中國陰曆七月二十四日,鬼月還有七天。鬼月到現在大家跟平常一樣,倒霉的平均數沒有比較多,不過是佛道教賺錢月。我天黑時,有時到距離公墓幾百公尺的地方一個人跑步運動,現在鬼月照跑。我學術研究形而上學數十年,確定所有宗教都是錯誤的,確定死亡是完全的滅絕,確定人生無救。這個知識千錘百鍊,經得起考驗。如果有鬼的話,七月還有七天,請鬼把我抓走。
LMC on 9 Sep 2012

下為個人 2012 文在臉書兩個專頁記錄及一篇動態回顧的截圖:
下為個人 2013 文在臉書專頁的截圖:
下為個人 2014 文在臉書專頁的截圖:
下為個人 2015 文在臉書專頁的截圖:

個人 2015 文在本 blog 記錄連續四年發文的截圖:
下為個人 2016/08/14 及 2016/09/10 posts 臉書專頁的截圖: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常見佛教對哲學的無知與抹黑》

從西洋哲學的起源死亡就是主要議題之一。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斐多篇》(Phaedo)敘述蘇格拉底對死亡的看法,蘇氏是相信靈魂不滅的。GooglePhaedo」,立刻跳出,“phaedo philosophy is practice for death” “phaedo philosophy is preparation for death”,就是蘇格拉底認為「學哲學就是學習面對死亡或準備死亡」。這個西洋哲學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台灣熱門的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google「海德格」會跳出「海德格 死亡」,今天看個人的 FB 專頁排名第十八。佛教說哲學不研究死亡不是自己無知就是惡意抹黑。

哲學界有「宗教vs反宗教」或「有神論vs無神論」的長期辯論,哲學提供它們辯論的平台,以上蘇格拉底與海德格都是傾向宗教與有神論,個人則是反宗教與無神論。在美國除了教會大學之外,其他大學的哲學系內現在反宗教與無神論是主流。歐美有強大的反宗教與無神論趨勢,「反宗教是世界潮流」,目前台灣各宗教都在隱瞞信徒這件事實,各宗教都不誠實,但這潮流不久將吹到台灣。

維基百科「哲學」這一條寫得還可以,它舉出哲學的五大主分支,其中之一是「形上學/宇宙論」,宗教就是放在哲學的這一部份。維基還例舉哲學的七個特殊分支,其中之一也是「宗教哲學」,個人認為這其實應放在形而上學內。所以,宗教在哲學之內,是哲學內的一部份,哲學當然談宗教。佛教說佛教或宗教所談問題哲學不談,這不是無知就是抹黑。基督教與天主教不會批評說哲學不談生死,它們不會犯這個錯誤,它們教士的訓練的平均水準比較高,佛道教則亂講一通。個人學哲學,對教徒的建議是直接改學西洋哲學,中國哲學則不必學。間接的話,因為哲學是大海,佛教與各宗教都是井底之蛙。可從各教(井底)先到宗教哲學(池塘)看其他宗教的學說,再到形上學(江河),再到西洋哲學(海洋)

哲學當然不止是理論,哲學的一大分支是「實踐哲學」或「倫理學」,這是要在實踐上驗證的,是談知行關係,譬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哲學當然講人生,大學常見課程相關名稱是「人生哲學」。生與死是哲學的重要領域。十六世紀法國的文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教人死亡就是教人人生。」(He who should teach men to die, would at the same time teach them to live.)

各宗教都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都是自誇自己最偉大的井底之蛙,這樣講的目的之一是擋住教徒去了解其他宗教與哲學的慾望,這是各宗教保住教徒不流失的欺騙系統。佛教僧尼大部份只學過外國(印度)佛教,或只一知半解翻過有偏見的西洋哲學,教徒也沒學過西洋哲學。這就是台灣佛教界對西洋哲學抹黑與誤解的一般狀況。台灣幾個佛教大學有些在歐美拿博士的教授,他們或者是屬於歐美有神論與宗教的哲學派系,或者是噤聲不敢說真話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26 Jul 2018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形上學應廢除 形上學家應是天文物理學家》

《形上學應廢除 形上學家應是天文物理學家》

形而上學是門推論的學問,推論必須以事實為起點。長久以來形上學研究者光是翻閱各種古代形上學說已耗盡心力,沒有時間了解現代知識所呈現的新事實,也不具備現代關於實在世界的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他們仍活在形而上學(meta-physics)超越物理學家(physics)的迷思中。在真實世界,形上學在今日已無法揮舞真實,它已被淘汰;哲學界應把它從哲學領域中踢出去。

形上學及其分支宗教已被證明只是些無根據的臆測,應丟進歷史的灰燼。

個人主張,如果現今還有關於宇宙起源的形而上學家,他們應該是根據事實做推論的天文物理學家。這種說法會令許多哲學界人士震驚,被視為不懂哲學或被視為離經叛道。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27 Jun 2018
許多重要學科都是從哲學出來的,自然哲學曾是形上學的主要部份,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因,笛卡兒的第一哲學都以此為主題。自然哲學後來變成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因此自然哲學中好的部份變成了自然科學,剩下的糟粕留在哲學內成為近現代形上學。現在就把後者丟棄吧。
具體來說,個人主張達爾文主義,人來自生物,生物來自無生物,此外都是沒有根據的幻想。
一則新聞評論:今日看到一則新聞,得知光只是在銀河系就約有 2500 億顆恆星。哇! 真是超過想像。該報導說,科學家根據費米悖論與德雷克公式,人類在可觀測的宇宙很是唯一具有高智慧物種的機率高達 39 85%。自然科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天文物理學按照事實目前只能推論到這程度。相對之下,宗教放言各種對宇宙起源、宇宙秩序、人類起源、人類出現目的的說法。

下文這則新聞:
人類好孤單! 牛津研究:很可能是宇宙唯一先進物種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8-06-26 15:27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近日公布新的研究結果,由於過去一直無法觀測到外星高等生物的存在證據,科學家透過公式加以計算,發現人類是宇宙中唯一高智慧物種的可能性上看 85%,若把範圍縮小至銀河系,成為唯一高智慧物種的可能性更上看99.6%。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 3 名知名學者重新評估著名的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後者的立論基礎來自人類對地球外高階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與缺少相關證據間的矛盾。這項悖論源自於知名物理學家費米(Fermi paradox)在 1950 年代提出的一項質疑,「以銀河系約有 2500 億顆恆星來推測,即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機率出現,按平庸原理的觀點,銀河系內便該具有相當大量的文明存在,但為何人類始終無法發現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證據?」

由於費米悖論與德雷克公式關係相當密切,人類未來研究所的 3 名科學家,山德柏格(Anders Sandberg)、 追思勒(Eric Drexler)及歐爾德(Tod Ord)代入更新後的數據,透過德雷克公式重新計算結果,發現人類很有可能是銀河系唯一一個具有高智慧的物種,機率高達 53% 99.6%,若將此論述範圍擴大至可觀測宇宙亦然,機率高達 39 85%。

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透過更新後德雷克公式做出的計算,並非確定人類是宇宙唯一智慧物種,而是闡述以現今人類所有的知識推算,此結論的確具有較高機率,若未來科技持續進步,將可更新公式中的參數,屆時或將得到不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