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善》道德感性 道德情感 性善性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善》道德感性 道德情感 性善性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道德vs愛》

 《道德vs愛》

個人奇怪,德國留學時在倫理學課堂上為什麼教授們沒談過「愛」這個概念? 遺憾當時未提問,不過倒是在思考過程中自己形成了些想法,個人認為,愛是激情的(passionate)、情緒感情的(emotional),因為感性走不遠,又有親疏遠近之分,因此愛不能成為社會秩序的基礎。

基本上個人認為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個人認為是人的動物性,這動物性表現在常自相矛盾的本能、刺激,以及偏差,理性蒼白、無感,但具普遍性;二者是不同的原理,理性糾正感性,感性還干擾理性;感性的愛是近視的、自相矛盾的,動物性走不遠,不能作為社會道德;反之,只有具普遍性理性所產生的道德能建立道德社會。

孟子從四端談性善,四端確實是善的,但四端是感性的,走不遠,感性是有偏差的,孟子妄圖以擴充四端感性的方式達到保四海的目的,其真正效果是親疏遠近之分的階級社會。反之,康德的道德理念是先立下必須達普遍結果的標竿,再據此談道德,雖然無情緒感受,雖然蒼白,甚至要做到它的意志還一路飽受suffering(折磨、痛苦),但它能建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社會。

現在有宗教講「大愛」,它貌似偉大,但和孟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妄圖推廣愛端以達到大愛的普遍性,和孟子一樣都忽視了感性不能做道德基礎一樣的錯誤;聖經也有同樣的問題。

孟子曾批評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墨子兼愛的意思接近道德或接近道德,因為較具普遍性或是普遍的。孟子批評墨子語顯示孟子不懂普世道德不能是感性的,還放任感性親情氾濫,終究只會建立朱門外路有凍死骨的社會。

道德與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必須嚴格區分,區分之法就是認識二者分別出自理性與感性不同的來源。

中文「愛」的字義和英文「love」及德文「Liebe」的意義幾近相同,皆可用於男女情愛,對家人密友的愛與對社會整體或人類的愛。其中對後者在實踐上需要澄清為其實只有道德可以達到。恣意接近相同,可能因為中文「愛」來自西洋或後來深受其影響。

以男女情愛來說,大眾愛大美女、大帥哥,從這個現象可以推斷,絕大多數男子如有機會親炙大美女,會動搖他們對妻子或愛人愛的忠誠;即使沒有外界誘惑,由愛生恨的現象,這種恨的不道德結果,已足以令人對情愛的本質或真象產生質疑;女子亦同。

下為重點製成的圖卡:



《道德vs愛》

愛是動物性的,是激情的化學作用或說是感性的,愛不具普遍性,同質卻分親疏遠近,甚至會轉愛為恨;反之,道德是理性的,具普遍性,同質同對待,不同質規律漸差,應為社會制度的主要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製圖卡於 28 May 2022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只有道德感性 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可是,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所以,儒家未能建立有客觀效力的道德倫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Apr 2017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