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Arnold Bennett 在這三句話中講出了 mind 或人類心智的「結構」,個人將此結構描述如下: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直接貼著自我,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最大;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Jun 2013
20130617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感受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感受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一般講理性與感性,也絕少講到其結構上的關係,或者如腦科學講得與我們的感受無關。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其名譯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在他下面的三句話中所,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甚至遠超過一些當代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Arnold Bennett 在這三句話中講出了 mind 或人類心智的「結構」,個人認為可講成 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直接貼著自我,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最大;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Jun 2013
20130617

【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的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關係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感受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讀第一句就很奇怪。他可能看到了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話中所感受到的,個人將其結構寫為下面個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名片中的第五句。

Cover photo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Jun 2013

【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多數人有「緣」或「緣份」的感覺,英文字 “fate” “destiny” 也是描述這種感覺,但個人認為這些實際上不存在。

真實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或機率。因為人的感性有把涉及自己的事情「屬己化」、「自我意義化」、「主觀化」的性質,人遂有了「緣」的「感覺」。不可否認,「緣」或「命運」的概念在各文化中都有,但這並不表示它的客觀地存在。

發生在我的一件偶然事件就是「我的偶然事件」或「我的機率」,不能把它轉化為我的「緣份」;「我的偶然事」不是「緣」。要對抗人性「把偶然性屬己化」的引誘非常困難,這需要非常強的理性能力。

中華文化尚未理性化,還停留在初級的感性階段。

根據上述的普遍道理,所謂男女關係裡的「緣份」或「姻緣」狀況也是不存在的。如果相信緣份,就應該等待緣份的到來,或「隨緣」,其結果必然是比不相信緣份的人更悽慘。異性關係需要努力;多努力一點,成功的機會就多一點。當然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為有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承認有不可掌握的因素與偶然性,不要繼續推給「緣份」。「隨緣」的觀念也很矛盾,對異性有興趣的人要隨緣有緣無嗎?不需更積極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6 Jun 2013

【 人生的意義只與真善有關 】

人生的意義和真善有關

人生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life) 只和真、善有關
也就是說只有做真的或做善的事才能使生命變得有意義;而真和善是理性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Jun 2013
20130616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陳哲 2013 年名片上的五則命題》





個人在 2013/4/2 (20130402) 印製了一張名片,在名片反面印了下面五則個人創作的命題:

第一則為「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命題」或「政治學的起點」,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為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與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個人認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第二則為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其內容為「任何一個關於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used,或不被 mißbraucht (德文時,它才夠資格被稱為是社會科學 (science) 的理論;這個標準或條件個人稱之為「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第三則是關於「道德是什麼?」或「道德的定義」問題。個人給道德下的最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第四則是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個人發現「人本性把握事物的方式是把主觀的思想投射到外物,並以此把握事物。」名片字數限制下中沒有說出的內容是:這是人類「最初的」認識活動,它「先於」感官的被動接受活動。此處所說的「人本性」,即「人性」,乃指人的動物性,亦為人的感性。「把主觀的思想投射」也是此句的重點。

第五則是關於人類 mind 或心智的結構。一般談理性與感性時,個人認為應該再加上一個自我,因為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的關係是完整的講法,也可把一般講的理性與感性講得更清楚。名片上簡短文字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進一步說明時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其中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與自我直接接觸,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非常大;感性的我就是動物性的我。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但是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即才不是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30402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理性 感性與自我的構造

mind 的結構之中,自我位於核心,自我之外的第一圈是感性 (emotion), 感性之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只有當人成為理性的之時,才是自我。

英人 Arnold Bennett 對此結構有敏銳的感受。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於 6 Apr 2013
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