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感性 〕感性是人內建的或預設的或default的動物性智能模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感性 〕感性是人內建的或預設的或default的動物性智能模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弗洛伊德沒有3個「我」但有1個「它」;「它」如毛毛蟲轉化為蝴蝶後剩下的蛹殼》

《弗洛伊德沒有3個「我」但有1個「它」;「它」如毛毛蟲轉化為蝴蝶後剩下的蛹殼》


個人高中時喜歡閱讀課外書,包括翻閱弗洛伊德著作,大學時對弗洛伊德無意識冰山、心理的三大部份(或三個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有興趣,對其中的本我、自我常混淆。在德國留學時買S. Freud的書看(見下圖),也曾去心理系聽過心理學的課程。



個人留學前讀弗洛伊德,「本我」與「自我」二詞從中文語言的語意中得不到訊息,讀起來也覺得二詞干擾對內容的了解,不解譯者如此翻譯的用意。學哲學的知道「ego」是「我」,但看到「id」後,不知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das Es」就是英文的「it」 就是中文的「它」】

待個人讀到德文本後,豁然開朗,問題迎刃而解。「本我」在弗洛伊德就是「das Es」,其中「das」是定冠詞大概相當於英文「the」字,「es」在德文的原義就是動物的「它」,英譯就是「it」,沒有其他選擇。德文中「es」這個字是小寫,弗洛伊德把它大寫還加冠詞,表示「das Es」是精神或心理結構中的一個角色。弗洛伊德有時也用不加定冠詞但大寫的「Es」,其意義與有冠詞的同。個人認為弗洛伊德有選擇其他語言或古代語言中「我」字與「心理」意義字的機會,必然是覺得這角色很像動物或就是人的動物性,才用動物代名詞的「Es」命名,否則他會找其他字,以避免這個讀者必然思考的方向。(見下圖)

弗洛伊德的兩個「我」與一個「它」


【弗洛伊德的「das Ich」 其中的「ich」一般英譯就是「I」】

中譯的「自我」在弗洛伊德就是「das Ich」,其中的「ich」英譯就是「I」,中文就是「我」。德文中「ich」是小寫的字,弗洛伊德把它大寫還加定冠詞,這也表示它在心理或精神結構中有角色。弗洛伊德有時也用沒有定冠詞但大寫的「Ich」,其意義和有冠詞的相同。既如此選擇,就是要讀者往「ich」的方向去想。

【德文原版比中文譯本與英文譯本更容易懂】

任何一位學過十小時德文的台灣人與中國人,應該和個人同樣覺得弗洛伊德的原文德文本最易懂,中譯本與英譯本反而更難。

【英譯譯為「the It(它)」與「the I(我)」的建議】

中譯本應該是根據英譯本翻譯的。英譯本是把「das Es」翻譯成「id」,把「das Ich」譯成「ego」。「Id」與「ego」一甲子前的非專業譯者通常看不懂,大概也不懂德文。如果個人英譯術語,會把「das Es」翻譯成英文的「the It」,也會把「das Ich」翻譯成英文的「the I」,因為德文中二字就是「它」與「我」的意思。

【英譯是用拉丁文】

但是為什麼英文版譯者要把「das Es」譯成「id」,與把「das Ich」譯成「ego」?原來「id」和「ego」都是拉丁文。但是英文為什麼要用拉丁字?原來在中古時代歐洲的教育都是拉丁文,歐洲的上層階級都講拉丁語,拉丁文也融入各語言中,及至今日歐洲的文理高中學生基本上都要學拉丁文,他們學拉丁文有點像我們學文言文。歐美的高中生都懂得拉丁文的ABC,都懂得「id」與「ego」,所以對他們來講此二字不是外語。

【翻譯難克服的「橘逾淮為枳」困難】

再談翻譯的事。翻譯是有其極限的,各語言字彙間的關係不是數學集合論裡一對一的關係,而是「橘逾淮為枳」的狀況。A語文一術語一旦翻譯成B與C語文,此術語一落地B語文,就受到B語文中原字意義的影響,同樣術語一落地C語文,也受到C語文中原字邏輯的影響,二字都在B與C語境中翻轉,都變成了枳。B枳、C枳與A橘溝通會有些誤解,B枳與C枳溝通時誤解則已是常態,這就是翻譯的有限性與困境。

但是有一學科基本上把這問題解決了,就是醫學。現代醫學來自歐洲,歐洲知識份子多多少少都學過點拉丁文,醫藥會錯意非死即傷,所以,近代歐洲醫學開始時,甚至在中古時代,醫藥術語不管在哪種語言都用拉丁文,而後當東方學西方醫學時,也用拉丁文。今天台灣醫師寫的病例與開的藥方國外的醫師與藥師都看得懂。弗洛伊德本是醫師,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是醫學,德文原著術語用拉丁文的「id」與「ego」來翻譯本屬正常,這種翻譯免去了B枳、C枳、D枳、E枳 …,也就是免去了法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波蘭文 ….等各自翻譯時必然帶來的誤解。

【「超我」翻譯保留】

最後補上這個心理或精神結構中的最後一個角色,就是「超我」。它的德文原文為「das Über-Ich」,「über」在英文多譯為「super」,「ich」已知是「ego」,因此簡單地逐字譯,「das Über-Ich」英文就是「Super I」。中譯「超我」建議保留。

【弗洛伊德只有「兩個」我與一個「它」】

台灣喜歡說弗洛伊德的「三個我」,但心理結構的「das Es」、「das Ich」與「das Über-Ich」三個構成者中,只有後兩者有「我」字,前者沒有,他還選用了動物專用的代名詞,這必有區別,因此個人認為弗洛伊德只有「兩個我」與一個「它」。

術語翻譯選到最適當的字也只是第一步,還需要繼續深入了解其特殊涵義,不過起步錯誤的影響非常大。

【「Das Es(它)」如活在我們腦中的死胎】

個人認為弗洛伊德理論最精采的是「das Es(它)」與「Unbewusstsein(無意識)」,而要比較深入地掌握二者的關鍵可能是認同達爾文的進化論(或演化論)。(這些也是個人「哲學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內容。)

達爾文曾表示,情緒像是人類的尾椎,是動物演化的殘餘,已不具任何用處。個人知道弗洛伊德高度評價達爾文進化論,但不具體知道他對這句話的看法。個人認為「das Es(它)」也是人類演化的殘餘,但不是不再起作用,而是仍然在作用。有時有醫學新聞說,在某人身上發現當他還在母胎時不幸在發育途中夭折之雙胞胎的死胎,個人認為「das Es(它)」有點像發現在腦中雙胞胎兄弟的「死胎」,不過它與「死胎」不同,它只是發育未完成,只是停留在動物狀態,並沒有死,它還以我們腦中部份腦神經的形式繼續存在,這個腦中「死胎」就是「das Es(它)」。說它是「死胎」,好像很弱,但因為它處於腦的位置,所以它可能有很大的威力。達爾文在尾椎之外還說到情緒,個人認為情緒這類東西就是「das Es(它)」的主要性格。(見下圖)(這是個人「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理論中的感性部份。)

「Das Es(它)」如活在我們腦中的死胎

【「Das Es(它)」如毛毛蟲變蝴蝶後留下的蛹殼】

個人再以另一演化現象解釋「das Es(它)」。個人認為從猿猴到人類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的猿猴性不是消失了,而是還存在人類體內。我們都知毛毛蟲變成蝴蝶後留下個蛹殼的現象,設想在這蛹殼內還殘留部份毛毛蟲生命,並且這個蛹殼不是在蝴蝶體外,而是活在蝴蝶的腦中,個人認為,「das Es(它)」就像這個進化不透徹的蛹殼。以上兩個比喻或可幫助了解「das Es(它)」與進化過程的關係。(見下圖)
「Das Es(它)」如活在我們腦中的死胎與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之後下的蛹殼


最後,個人不了解「Sigmund Freud」為何翻譯為「佛洛伊德」?因為按照德文發音,「弗洛伊德」最忠於原語音,而且就個人所知弗洛伊德也反宗教。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7 Jun 2025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牟宗三先生不知天人合一思想是感性天生內容或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

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與《中國哲學的特質》等書及思想,不知天人合一是人感性天生內容或人之動物性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想模組,也不知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遂至他不知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May 2020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人是一腦二室,感性室與理性室。感性是人天生的動物性,可簡稱為「人動物性」,以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動物性。感性與理性室各有處理器或運算器,二處理器相互影響。感性處理器的運算不邏輯、偏見多、運算的範圍有限,理性處理器的能力需培養,運算的範圍可能沒有限制。感性()或人動物性在人生下時即配有思維模組,其內除處理器之外還有記憶體等;理性()只有處理器,沒有自己的記憶體。感性記憶體的儲存方式是印象式的、氣氛似的、感覺式的、喜惡式的,很主觀。感性記憶體的性能不精確,但儲存感性運算內容的時間也有限。理性運算結果必須借用感性記憶體,強寫於上,因此記憶多扭曲,保存時間也更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02 Dec 2018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理性時代,隨後擴及全人類。理性消極地說是脫離感性,即擺脫人類天生內建的動物性思維模組或動物性運算器,積極地說是人能夠自主地、邏輯地思考,並建立了主體性或自我。對人類動物性思維或人類感性的最佳描述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3 Oct 2018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約第十七世紀),這時代出現大科學家牛頓。在這時代個人認為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影響,進而也影響到社會科學。下為維基百科「牛頓」一條內文中關於牛頓對啟蒙時代哲學家影響的英文版與中文(翻譯)版。關於在這階段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還可研究,也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hose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edecessors – Galileo, Boyle, and Newton principally – as the guides and guarantors of their applications of the singular concept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 to every physical and social field of the day. In this respec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built upon it could be discarded.

It was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universe based upon natural and rationally understandable laws that became one of the seeds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Locke and Voltaire applied concepts of natural law to political systems advocating intrinsic rights; the physiocrats and Adam Smith applied natural conceptions of psychology and self-interest to economic systems; and sociologists criticised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for trying to fit history into natural models of progress. Monboddo and Samuel Clarke resisted elements of Newton's work, but eventually rationalised it to conform with their strong religious views of nature.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後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 人原初的認識方式是將主觀意念投射於外者 】

 人原初的認識方式是將主觀意念投射於外者 

「人原初的認識方式是主動的、自發性的、不自覺的、沒有意識到的將主觀意念投射於外物」,所以「人本性上是主觀的」;對此康德講的 spontaneous 比胡賽爾講的 intentional 更好,後者需增加 projective 的涵義。因為人性是主動的,所以被動的東西違逆人性,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此處所說的「人本性」或「人性」是指人的動物性本性,或人天生配備的軟體程式,個人稱它為「感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5 Aug 2016
20160805


數日前看到一則新聞說,網路媒體將更發展,而過去半世紀以來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獲取訊息重要部份的電視產業 10 年內將衰落。此預測個人認為可能,因為人本性是主動的,網路媒體符合此性質,反之電視媒體使人以被動的方式娛樂,違逆人性,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這則新聞適合作個人理論的佐證。

下為這則新聞:
注定衰落?電視產業 10 年內將步紙媒後塵
蘋果日報 2016080100:01

近年來隨著網路新媒體竄起,瓜分既有閱聽群眾與收入,世界各地不少傳統紙本媒體(紙媒)出版業者早已宣告投降歇業,其他仍苦苦掙扎的紙媒則陷於看不到出口的轉型之路,但彭博專欄作家Shira OvideRani Molla撰文指出,不僅是紙媒,長久來被視為大眾主要娛樂管道的電視產業在510年內也將陷入困境。

網路廣告支出即將超越電視

媒體代理商ZenithOptimedia預估,全球用於YouTubefacebook(臉書)與其他網路新聞媒體的商業廣告支出,將在明年首度超越電視商業廣告支出(見表1);去年網路廣告佔全球整體廣告支出約 30%,明年則可望上升至36%,但電視廣告佔比可能從去年的37%下滑至35%

過去半世紀以來電視產業不斷與時俱進,從有線電視、數位錄放影音(DVR)發展到今日的網路電視節目播送,已成現代人日常生活獲取訊息不可或缺的一環,很難想像有朝一日電視將喪失目前佔據人們大半閒暇時光與廣告商多數預算的地位。然而趨勢變遷終究無可避免廣告支出也將跟隨人們的眼球轉向。

收看電視的時間隨年齡層遞減

以美國為例:據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Nielsen)統計,美國1824歲人口每周收看電視的時間平均約16小時又18分鐘,即每天多於2小時;相較下,3549歲人口每周平均收看時間超過32小時,即每天多於4.5小時,是較年輕群體的1倍左右。

這代表年輕世代雖仍花許多時間在電視上,但比起年紀稍長的人口,收看時間已大幅縮短,而且年齡層愈高差距就愈明顯(見表2)。此外,近年隨著人們每天使用智慧手機的時間拉長,花在收看電視上的時間也逐漸減少。

年輕人開始在智慧手機上消磨大把時間,使臉書、Googletwitter(推特)、美國線上(AOL)等網路媒體紛紛推出線上直播(live web viedo)功能,亟欲打破所謂的「品牌」廣告仍以電視為主要投放媒介的現狀。這不代表百威啤酒(Budweiser)明年就會停止在超級盃電視轉播時段播放廣告,但線上直播功能勢必將一點一滴從電視上偷走那些品牌廣告與廣告支出。

「共生」可以到何種程度?

截至目前為止,網路廣告的成長大部分以新聞報紙與雜誌廣告業務萎縮為代價,對電視產業的影響相對較低。且電視與網路媒體也並非直截了當的競爭關係,雙分有時也會透過不同方式合作,意謂用於網路廣告的支出不會完全奪走屬於電視業者的收入。例如,美國老牌電視公司VIACOM就與新創社群平台Snapchat簽訂協議,代理Snapcha來賣廣告。

不過,在廣告市場未見多少成長的態勢下,網路廣告的盛行必然將侵蝕電視在廣告投放上的首選地位。這個改變可能先緩慢鋪陳,然後發生一次性不可逆轉的劇烈變化,如同20072008年用於報紙的廣告支出驟然大減那般。但這一切或許只有待真正發生後,我們才能得知電視產業究竟將陷入多大麻煩。(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 靈性與慧根實低於理性 】

有些人主張靈性或慧根,並認為這些高於理性,其實它們是人的動物本性,或說是人天生配備軟體的內容,或說是人的感性且低於理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2 Jul 2016
20160722


大概半數的台灣哲學界人士接受人有「身心靈」三種能力的主張,個人認為「靈」不存在。他們所說的「靈」現象,個人認為其實是「身」,也就是其實是人的動物性。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可用佛洛伊德的「本能」(instinct)來解釋的現象,所以它還是人的動物性,因此應屬於「身」。「身心靈」三元論因此應該更正為「身心」二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