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 與感性》「哲學的第二次革命」內容之一為「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 與感性》「哲學的第二次革命」內容之一為「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試作答2023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考題之一:「幸福是不是理性的事?」》

 《試作答2023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考題:「幸福是不是理性的事?」》    


法國高中必修哲學課,今年高中會考哲學科的題目之一為「Le bonheur est-il affaire de raison?」,有翻譯為「幸福是否屬於理性?」、「幸福是不是理性的事?,個人認為也可譯為「幸福是不是理性的?。今作答此題。

 

理性個人認為是個與感性相對的概念。首先,個人認為感性就是人類的動物性,動物的活動就是執行其需求、衝動等本能,可說動物只是其本能的生物機器。人類是動物的一種,也有屬人的動物性,不過人類能對自己的需求、衝動、慾望、情緒等反省(reflect),人類甚至還能做出違反這些本能的行為,例如可能做出絕食、節制甚至放棄性慾等行為,人類是自己尋找目標與對自己設定規範,人是自由的,人類還意識到有個我的存在,反之,動物並無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人類所單獨具有的這些特殊能力共同構成了人類的「理性」。總之,人類除了具有一般動物性的感性外,還有理性,理性與感性的區別涇渭分明。

 

定義完理性與感性,再繼續問:幸福是什麼?首先,要釐清一下語言的使用,個人認為一般所說的幸福、快樂、happiness、爽等現象有相同的結構與屬性,只是強調重點不同與程度略有差異,個人將這些統稱為「幸福」或「幸福感」。最後,個人給幸福下的定義為「幸福是感性需求的滿足」。

 

個人主張幸福是感性的事,但不可否認常見到幸福也被說成是理性的事,這現象可能也是出題老師想考的主要內容之一。對此個人認為,首先,需了解理性的一個主要特質是它掙脫了人動物性需求或本能,理性是自由的,既然它與人天生的動物性無關,自然談不上對此需求之滿足。其次,需了解理性設定的目標是達到真與善,如果成功,所能達到的結果也就是真與善,並不是感性的幸福。一般常見把幸福說成是理性的事這種現象是把真與善也誤解為幸福,這是幸福概念的「膨脹」(inflation)現象,此現象的錯誤在於它抹去了理性與感性之間存在的基本差異。最後,如前所述理性甚至可以為了真與善的目標而放棄自身感性的滿足,也就是放棄幸福,至此理性與幸福無關或幸福與理性無關的事理甚明。最後個人對這問題做個比較完整的論述,個人認為,「幸福不是理性的事,而是感性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3 Jul 2023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人是一腦二室,感性室與理性室。感性是人天生的動物性,可簡稱為「人動物性」,以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動物性。感性與理性室各有處理器或運算器,二處理器相互影響。感性處理器的運算不邏輯、偏見多、運算的範圍有限,理性處理器的能力需培養,運算的範圍可能沒有限制。感性()或人動物性在人生下時即配有思維模組,其內除處理器之外還有記憶體等;理性()只有處理器,沒有自己的記憶體。感性記憶體的儲存方式是印象式的、氣氛似的、感覺式的、喜惡式的,很主觀。感性記憶體的性能不精確,但儲存感性運算內容的時間也有限。理性運算結果必須借用感性記憶體,強寫於上,因此記憶多扭曲,保存時間也更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02 Dec 2018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Arnold Bennett一段話 畫出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從Arnold Bennett一段話 畫出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一般是把理性與感性一起談;個人認為在做深入與完整的研究時,可能在上二者之外還要加上個自我,三者一起處理。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即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第二層為理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與時間》一書中 “Befindlichkeit“( state of mind)  “Verstehen”(understanding) 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海德格未「明言」二者間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二者似平行,更未見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英國小說家阿諾班奈特 (Arnold Bennett, 1867~ 1931),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認識超過海德格,當然更遠超過一般的理性與感性理論。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平行關係,可說是對個人「同心圓結構」的不同敘述。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在句義中已隱含。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證明了個人的三重結構。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二人都指出感性的力量強大;不過,個人認為他們所見的強大感性力量只是主觀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它「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主觀感性的知識」。

2013  4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至今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五命題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在此命題中個人指出感性和理性對自我都有影響,這就是個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二室」理論;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檢驗它來自哪一室。在此命題中個人已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但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自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 Apr 2013
上方名片製作於 20130402


上為「Mind 的同心圓結構圖」;此圖可幫助了解個人的「一 mind 二室」或「一腦二室」概念,所謂「二室」係指理性室與人天生動物室或感性室,不過理性還有途徑直接連繫到自我。

上為個人對 Arnold Bennett 三句話的詮釋,就是它們在講個人的「Mind 的同心圓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6

20160807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 試論「理性」與「感性」】

試論「理性」與「感性」】

個人主張,人是「一腦二室」,即人的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二室。

個人所稱「理性」是指人能夠對自己天生本性「反省」的,因而能建立「主體性」的,或說因而能擁有「自我」的能力。「理性」還可把人的「理性化」與「自我」及其發展作為其關注的焦點。個人也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認為「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與人的,及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那一點。

個人認為,人除了理性之外就是感性。感性不是人所獨有,而是人與其它動物共通的能力;個人所稱的「感性」是指人之動物本性,或說人天生配備的軟體。個人的「感性」概念取自於中文內「理性與感性」及「音樂是感性的」等詞句中「感性」一詞的意義;其次,因為人對此動物本性的「內容」有所「感」,並且「本性上」隨此「感」起舞,故稱人之動物性為「感性」。動物有高低不同的「智能」或「智力」,人作為動物也具有這種人類動物性的「智能」;不過,人的「智能」不只是能力,它本身還有些天生的「內容」;這種人類動物性「智能」也被個人歸入「感性」中;此外,使用「智能」一詞有個優點,就是它隱含著與機器的「人工智能(AI)」有類似之處、也和軟體有類似之處。弗洛伊德重要的無意識與前意識概念,個人認為是「感性」的。最後,感官、情緒、feeling 等當然屬於個人的「感性」概念。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Sep 2016
20160921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理性 感性與自我的構造

mind 的結構之中,自我位於核心,自我之外的第一圈是感性 (emotion), 感性之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只有當人成為理性的之時,才是自我。

英人 Arnold Bennett 對此結構有敏銳的感受。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於 6 Apr 2013
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