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理學】Mind 與 Body 之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學】Mind 與 Body 之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老,但心理或精神不會老;人的body自然衰變,但mind不衰變。人對自己年紀大的感知都來自外在環境,譬如在有時看到兒孫長大、自己填寫的年齡、日曆等的感受。

 

年紀好像一個game,「年紀game」,game中人扮演不同年紀的角色。年老的人有時突然發現自己身陷在一個被分配扮演老年人色的game中,對這個角色與game非常不適,甚至憤怒,因為覺得自己年輕不適合演這角色,畢竟這角色是給老年人的,而自己一向年輕,也一向相信自己會永遠分配演年輕角色,這次不知是哪裡出了錯派錯了角色,應該會改正錯誤,改正後就會恢復自己一向的年輕角色了。


年紀也好像個面具,老人對自己臉上的面具很無奈,突然有一天發現它飛上了自己的臉,而它還像鐵面人的面具一樣摘不掉,很希望眾人知道自己面具下的真實容貌,也認為這究竟是個面具,總有脫下的一天。


Mind沒有天生的年齡感,但有內建的時間流逝感,這時間感可能是和期待是相對的。小孩盼望長大覺得時間過得慢,二三十歲的人可能開始覺得時間以幾何級數速度流失,面對死亡威脅老年人則可能覺得時間流速超過幾何級數。時間流速感與自己日曆年齡的認知雖然速度不同,但至少還同方向。反之,mind不但不跟隨body變老,還對body的老衰現象視如不見,「老人在鏡中看到的多是自己而不是自己老化的容貌」。

 

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是人的動物性。人對自己日曆年齡的認識是理性運算的結果,感性則無法運算人的年紀。感性對年齡的感覺可能自二十幾歲起就與理性失調了。理性糾正感性的能力與把握現實的能力則不斷地受到考驗。

 

感性上,人覺得自己不會老,因此覺得自己日曆上的年紀是件不真實的事,是個謊言,暗地想,在下一場或下幾場game中自己又回到演年輕的角色中,也可能在下次醒來時發現自己又青春奔放了。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7 Nov 2024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當日曆告知自己老了時,內心有奇怪的、想否認的感覺,這是因為心理與生理各自發展的衝突;當別人的反應使自己覺察到老了時,感嘆少年英雄還是要接下再無人可推的老人掛牌。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09 Aug 2023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body 的性質即使到了醫學發達的當代,即使在學術界,還是有許多被混淆的地方。一般人「基本上」認為人是個統一的、具一致性的整體;所以,除了學到的知識外,「基本上」還是認為 body 的性質即人的性質,即隱含地認為也適用於 mind (精神、心智、心靈);即使相關的研究學者也常難逃這項預設。譬如人的身體會變老,於是一般認為精神也一樣會變老。但是,除了老化這個現象外,似乎不能說 mind 會變老。想一想我們常說的精神成熟」或「心智成熟」,此處「成熟」的意思變老不盡相同。個人認為mind 成熟」一詞還可進一步發展成mind 是不會變老的」知識;也許,年輕與變老是 body 領域內的事,不是 mind 的事。再如我們」每晚要睡覺休息,但睡覺時常做夢,所以在快速眼動期 (REM) 時,mind 做夢並沒有休息。我們同樣可從 mind 做夢不休息這是時進一步追問:「Mind 有沒有可能不需要休息?」即便在深睡時無夢mind 休息去了嗎可能這是因為 body 某部份停止或低度運動,以致把 mind 關掉了,mind 被動地停止。「Mind 可能不需要休息;對多數人來講mind 可能只需要調劑,不需要休息」。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1 Mar 2018
 
下為 20160722 時個人所寫
Mind 不需要休息 頂多只需要調劑
Mind body 的原理不同,但至今被混淆得很嚴重;譬如 body 會老化,但 mind 不會,而這不止於 mental age 的現象;再如 body 需要休息,但 mind 可能不需要,對大部份的人 mind 只需要調劑,mind 頂多只需要調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2 Jul 2016
本文原網址:http://chenlihming.blogspot.tw/2016/07/mind.html
下則為 20150320 時個人所寫: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精神不會。年輕、年老是人 body 的邏輯,不是 mind 領域內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 Mar 2015
本文原網址:http://deathintaiwan.blogspot.tw/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記憶力是被動的》

記憶力是被動的。

說明:去記得或回憶一件過去的事,這是主動的行動,但結果是不一定能記起,所以記得起與記不起這個能力不是操之在我,它是被動的。奇怪的是,搜尋英文與中文不見任何人講過這句話。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CLM
26 Mar 2017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這是個人人都有的經驗,有時我們碰到一位許久未見的人,看到人知道看過,甚至曾有些交往,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種經驗,大家都接受這是記憶力的與記憶力衰退的正常現象之解釋,也不再追問。個人問:「為什麼對方容貌的記憶沒有一併忘記?」進而個人在此「忘名不忘面」或「識面不識名」現象中,發現有視覺記憶能力與語言官能記憶能力不同步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各有獨立的或部份獨立的記憶系統;至於此二系統記憶能力的比較,視覺的記憶能力明顯強過語言記憶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8 Oct 2016
20161018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 Mind 不需要休息 頂多只需要調劑 】

Mind body 的原理不同,但至今被混淆得很嚴重;譬如 body 會老化,但 mind 不會,而這不止是 mental age 的現象;再如 body 需要休息,但 mind 可能不需要,對大部份的人 mind 只需要調劑,mind 頂多只需要調劑,只需要 relax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 22 Jul 2016
20160722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 人是野獸要像野獸一樣多運動;只要不違反道德 可追求慾望如性慾的滿足 應列為憲法原理 】

人是演化而來的,因此要遵守一些動物的原理。個人主張人的身體具野獸(wild beast)的本性,要符合野獸多運動的本性才能健康。

只要不違反道德,滿足感性需求增進快樂是值得追求的事。陳哲給幸福下的定義為「幸福是感性的滿足」。個人認為,主張嚴格慾禁慾的佛教與天主教知識不夠,破壞人短暫的人生。個人近年看台灣談憲法改革,從未見到提及人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個人認為,沒有好的哲學知識,就不會有好的憲法理論。

泌尿科醫師建議,20 40 歲青壯年每週性行為 2 次以上,以促進分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並防勃起障礙。個人認為,只要不違反道德,性愛可以盡情享受;這剛好是生物進化論帶來的樂趣。至於性愛怎樣才算不違反道德,目前有很大的爭論。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所」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為一則相關新聞:
男碩生不舉 半年 3 度被甩 青壯年勃起障礙暴增 多是睪固酮過低 ( viedo)
蘋果日報 20160404 蔡明樺、沈能元台北報導

男性睪固酮低下,小心陰莖軟趴趴。一名男研究生日前與女友做愛,因陰莖不夠硬、無法提槍上陣而慘遭分手,是半年內第三個因同樣問題跟他分手的女友,就醫檢查他血糖、膽固醇偏高,睪固酮嚴重低下,補充睪固酮才找回雄風。醫師觀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青壯年近十年增四倍,提醒若陰莖硬度不足應速就醫。

須控制血糖膽固醇
收治病例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起杰說,睪固酮為男性荷爾蒙,作用為促進性慾、刺激陰莖勃起。該名二十四歲男研究生抽血檢查睪固酮,數值為每百c.c.血液兩百奈克,較正常值下限三百奈克嚴重偏低,檢查又發現他合併血糖、膽固醇偏高問題,研判是糖尿病等因素抑制睪固酮分泌,經補充睪固酮雖恢復陰莖硬度,但仍須控制血糖、膽固醇,避免勃起功能再有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原好發於四、五十歲男性,但近十年王起杰開設的性功能障礙特別門診發現,二十至四十歲青壯年男性因肥胖、糖尿病年輕化,及工作、學業壓力大或睡眠不足等,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增加,比率從原每百名患者約五名青壯年增至二十五名,暴增四倍,其中九成均合併血糖、膽固醇偏高及睪固酮低下,其門診每周接受睪固酮補充療法的初診患者,即高達一百五十人。

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說,近五年該院男性健康門診發現,青壯年男性因勃起功能障礙就診人數,佔比從原每百人約十五人增至二十五人,多因吸菸、肥胖等造成陰莖血管狹窄、血流不足致病,籲青壯年男性勿吸菸,並少吃炸雞等高脂食物 

「多運動並補充鋅」
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宜佳建議,要避免睪固酮低下,青壯年男性應每周運動三天、每次三十分鐘,另可適量補充含鋅的螃蟹、蚵仔等帶殼海鮮,有助補充睪固酮,避免勃起功能障礙。 

預防睪固酮低下注意事項
少吃高脂食物如炸雞等,避免肥胖、糖尿病上身
.切忌吸菸、熬夜,晚上 11 時前應上床睡覺
.每周運動 3 天,每次 30 分鐘,心跳達每分鐘 130
.可適量補充螃蟹、牡蠣、蚵仔、蝦子等帶殼海鮮
20 40 歲青壯年,建議每周性行為 2 次以上,促進分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以防無法勃起
資料來源:王起杰醫師、陳煜醫師、林宜佳醫師 

網址: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神經生物學家可能找到了夢的開關

陳哲昨晚才做噩夢,夢中嚇得要死。個人主張進化論,認為夢是無意識的活動,也認為這和休息有關。個人以後會解釋這些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一位神經生物學教授發表論文,自稱找到了夢的開關。一關,人就不會做夢了。陳哲認為這種發現是可能的,至於這個研究是不是真找到了關鍵個人則不知。

Researchers find neural switch that turns dreams on and off
October 15, 2015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10-neural.html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腦功能連結度緊密者 比較聰明; 人類生而不平等 證明進化論正確

腦科學研究常證明,人腦結構決定人的性格、才智等。這次牛津大學教授研究再指出,腦功能連結度緊密者,是一般認為比較聰明者、事業有成、生活令人稱羨,如字彙能力強、記憶力異於常人、對生活滿意度高、收入及教育程度佳等。這是常見的研究,記錄一個。

人生而不平等,在智力上也不平等,這是事實。宗教對這些不平等與天生不幸的事情先是亂解釋,然後再不負責任地推到無可驗證的死後公平解決。譬如基督宗教徒對於上帝給人自由,非常興奮地解釋並感謝上帝但是對於上帝使人生而不平等與某些人生而不幸的事,又說與上帝無關其實這類事實明顯指出,進化論最可能是人類起源的正確理論。教徒就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下為一則研究新聞,在英文原文下方還附有兩分多鐘的卡通片說明:
英國研究來了 易發怒者「大腦連結度弱」
蘋果日報 2015093004:52

個人成就高低與腦部構造有關?英國科學家昨公布研究指,人的腦部網絡與其行為有驚人關聯,超強記憶力或體力等較優秀者,腦功能連結度強,具易發怒等負面特質的人則連結度弱。國內醫師昨肯定該研究證明神經學上的認知,但也指它忽略後天環境因素。

以牛津大學為首的英科學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 461 名自願參與研究者的大腦,再分析其「腦功能連結圖譜」(神經元間的連結),與 280 項個人成就與行為特質的關聯。此研究昨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研究指出,腦功能連結度緊密者,是一般認為比較聰明者、事業有成、生活令人稱羨,如字彙能力強、記憶力異於常人、對生活滿意度高、收入及教育程度佳等;而連結度較鬆散者,多有負面特質,如行為衝動、易犯法、嗜嗑藥、抽菸或家族成員有酗酒歷史。

主導研究的牛津大學教授史密斯(Stephen Smith)稱,功能性核磁共振可看出腦細胞如何在大腦的 200 個功能區傳導訊息,特別是主管語言或學習等高層次認知功能的部位,這種「前所未見」的影像資料有助了解智能的本質。(石秀娟綜合外電報導)

下為牛津大學發佈的原文:

Particular brain connections linked to positive human traits

There is a stro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 particular set of connections in the brain and positive lifestyle and behaviour trait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by Oxford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 team of scientists led by th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Functional MRI of the Brain has investigated the connections in the brains of 461 people and compared them with 280 different behavioural and demographic measures that were recorded for the same participants. They found that variation in brain connectivity and an individual’s traits lay on a single axis — where those with classically positive lifestyles and behaviours had different connections to those with classically negative ones. The findings are published in Nature Neuroscience.

The team used data from the Human Connectome Project (HCP), a $30m brain imaging study funded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led by Washington, Minnesota and Oxford Universities. The HCP is pairing up functional MRI scans of 1,200 healthy participants with in-depth data gained from test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quality of the imaging data is really unprecedented,” explains Professor Stephen Smith, who was the lead author of the paper. “Not only is the number of subjects we get to study large, b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fMRI data is way ahead of previous large datasets.” So far, data for 500 subjects have been released to researchers for analysis.

The Oxford team took the data from 461 of the scans and used it to create an averaged map of the brain’s processes across the participants. “You can think of it as a population-average map of 200 regions across the brain that are functionally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explains Professor Smith. “Then, we looked at how much all of those regions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in every participant.”

The result is a connectome for every subject: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ow much those 200 separate brain region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can be thought of as a map of the brain’s strongest connections. The team then added the 280 different behavioural and demographic measures for each subject and performed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data sets — a mathematical process that can unear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large sets of complex variables.

They found one strong correlation that relates specific variations in a subject’s connectome with their behavioural and demographic measures. Interestingly, th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those with a connectome at one end of scale score highly on measures typically deemed to be positive, such as vocabulary, memory, life satisfaction, income and years of education. Meanwhile, thos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were found to exhibit high scores for traits typically considered negative, such as anger, rule-breaking, substance use and poor sleep quality.

The researchers point out that their results resemble what psychologists refer to as the ‘general intelligence g-factor’: a variable first proposed in 1904 that’s sometimes used to summarise a person’s abilities at different cognitive tasks. While the new results include many real-life measures not included in the g-factor — such as incom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instance — those such as memory,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ability are strongly mirrored.

Proponents of the g-factor point out that many intelligence-related measures are inter-related — suggesting that if you’re good at one thing, you’re likely to be good at the others, too. However, in the past, the g-factor has also received some criticism, partly because it is not necessarily clear if thes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are truly reflect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distinct underlying brain circuits. The new results, however, may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if that’s correct, or if the processes in the brain tell a more complex story.

“It may be that with hundreds of different brain circuits, the tests that are used to measure cognitive ability actually make use of different sets of overlapping circuits,” explains Professor Smith. “We hope that by looking at brain imaging data we’ll be able to relate connections in the brain to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work out what these kinds of test actually require the brain to do.”

The team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this investigation as the set of Human Connectome Project data sets made available to researchers increases.

A report of the research, entitled ‘A positive-negative mode of population covariation links brain connectivity, demographics and behavior ’ is published in Nature Neuroscience. doi:10.1038/nn.4125
The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the Wellcome Trust.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k of MFRIB in this animation:

牛津大學校方發佈的新聞稿:

牛津大學的臨床神經科學系網址:http://www.ndcn.ox.ac.uk/

牛津大學功能性核磁共振中心 Oxford Centre for Functional MRI of the Brain 的網址: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網址:

“Nature” 學刊網址: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 從 mind 與 body 關係推論死亡是完全的滅絕 】

mind body 關係推論死亡是完全的滅絕

人死後生命會不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關於此事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有許多間接的觀察。其中一類是 mind body 的關係。在我們可觀察到的、可重複驗證的事實中,當 body 某些官能組織喪失時,相關的 mind 能力部份也隨之失去。此類事實有何意義呢?個人認為合理的推論是,當 body 完全死亡時,mind 應該也隨之死亡,或精神與個人認為本來就不存在的靈魂也跟著死了。主張人死後 mind 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就是主張在 body 死亡後,mind 又全部活回來了,這違反前面我們觀察到的事實。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9 Mar 2015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精神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精神不會。年輕、年老是人 body 的邏輯,不是 mind 領域內的事。


陳哲 CL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20 Ma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