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什麼是哲學?

什麼是哲學?

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可達到真與善。舉例來說,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是人的動物性想法,或人天生下來所配備軟體的內容。但「人的軟體」不是人,而是未經反省的動物性;人的軟體或人的動物性都未達理性,都不見自我。所以,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blog 不斷在處理「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Blog 右側《理性哲學》分類都是此問題的正面表述,最直接是看其中「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與「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二項。右側〔感性〕分類則都是負面的排除非哲學者,如中國思想、海德格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5 Apr 2018
20180425


本內容原為答客問。問答見於本 blog 2018/03/18 post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與《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此命題可經由下面二點進一步的闡釋:
一、語言是最佳的單一溝通工具。不過語言的缺點很多。最起碼它與多媒體溝通方式相較時,它只是單一媒體的溝通,成效不如多媒體工具;譬如語言加上音樂的、圖案的、身體接觸的方式,溝通效果明顯更佳。
二、語言與溝通為不同層次的事。發送語言訊息一方大多是以主觀了解其使用語詞方式發送語言訊息的,而接受語言訊息一方也大多是部份誤解該語詞訊息意義的。如果不止限於上述在語言層次運用語言溝通的方式,而提升到從溝通層次運用語言的方式,溝通效果會更佳。溝通層次對語言認識的起點是知道語言是不完美的、有諸多缺點的;擅於以語言溝通者基於此認識能減少誤發與誤解的數量;至於不誤發與不誤解的境界,即使對於溝通大師也是遙不可及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人是誤發與誤解語言訊息的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Nov 2017
20171112


人是誤會的動物》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圖卡製作於 20161123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只有道德感性 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可是,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所以,儒家未能建立有客觀效力的道德倫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Apr 2017
20170426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這部份回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Nov 2016
20161119




上為個人長期的主張,可見於個人下面兩個 blogs 的文章分類: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搜尋中國沒有哲學與陳立民)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Jul 2016
20160723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認識論說 人永遠是主觀的

近代歐洲認識論哲學告訴我們,人不可能達到完全客觀、無偏見、無預設的狀況或境界;因此,「人永遠是主觀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9 Jul 2016
20160709


有些美國白人警察有種族偏見。雖然警察教育已告知不應有偏見,白人警察也知不應有偏見,但是在某些情境下有些白人警察,偏見充血,認定某在場黑人有立即的危險,當場射殺該黑人。這種普遍情況顯示,人很難客觀;根本探討此事的是一項哲學知識,即「人永遠是主觀的。」;佛學自認為可達到客觀,這顯示佛學的狂妄與不求進步。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因為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政治與教育的方向當然也應是「理性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8 Jul 2016
20160708


20160707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 理性與感性不同的認知方式 】

人感性的或人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為視多數為真為是,因而從眾隨俗、人云亦云;反之,人理性的認知方式為絕對服膺客觀事實與最佳論證,雖從未有之,雖聞所未聞,雖眾人不信其可能發生,仍堅持理性思考結果。

舉例來說,中研院翁啟惠院長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接受質詢。立委何欣純表示,翁的想法可能跟全台灣民眾都不一樣,脫離社會期待。翁啟惠回應,「科學家本來就不正常」,科學家事事求真理,根據事實講話。

陳哲認為翁啟惠「科學家本來就不正常」的回應非常好,科學家與學者按其所受訓練常具此性格。陳哲認為「科學家本來就不正常」的意思是絕對服膺客觀事實與最佳論證,絕對理性,不從眾隨俗、不人云亦云,雖千萬人吾往矣,因此讓外人看來特立獨行、有些不正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Apr 2016
20160427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 人生的意義只與真善有關 】

人生的意義和真善有關

人生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life) 只和真、善有關
也就是說只有做真的或做善的事才能使生命變得有意義;而真和善是理性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Jun 2013
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