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感性〕感性先天次要內容 - 今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感性〕感性先天次要內容 - 今心理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世上沒有緣份這個東西】
人有緣、緣份,或有英文 fate, destiny, etc.. 的感覺,但個人認為實際上這些東西不存在。
真實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機率等。因為人的感性傾向於把和自己有關的事情「屬己化」、「自我意義化」、「主觀化」,人就有了「緣」的「感覺」。需知發生在我的一件偶然事件就是「我的偶然事件」或「我的機率」,不能轉化成我的「緣份」;「我的偶然事」不是「緣」,做這個判斷需要比較強的理性能力。不可否認,「緣」的概念在各文化中都有,但這或許只顯示了人類的原始本性或人的動物性特質,並不能表示它客觀地存在。
客觀存在的是偶然性、機率等,人的感性把它主觀化,使自己產生緣的「感覺」。
男女關係中不存在著緣份或姻緣的狀況。如果一直等待緣份的到來,得到悽慘結果機率會增加。異性關係需要努力;多努力一點,成功的機會就大些。當然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為有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掌握的。又有些人把這些我們不能掌握的、偶然性的因素稱為「緣」。絕不把這些不能掌握的、偶然性的因素稱為「緣」,做成這個判斷也需要比較強的理性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此處所附截圖為 2012/08/29 在 Facebook 的 post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為「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不過分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20161126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這是個人人都有的經驗,有時我們碰到一位許久未見的人,看到人知道看過,甚至曾有些交往,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種經驗,大家都接受這是記憶力的與記憶力衰退的正常現象之解釋,也不再追問。個人問:「為什麼對方容貌的記憶沒有一併忘記?」進而個人在此「忘名不忘面」或「識面不識名」現象中,發現有視覺記憶能力與語言官能記憶能力不同步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各有獨立的或部份獨立的記憶系統;至於此二系統記憶能力的比較,視覺的記憶能力明顯強過語言記憶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8 Oct 2016
20161018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人生的感覺 心靈被觸動的一刻

行動藝術家馬莉娜在紐約發表新作品《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她本人坐著,人們排隊與她對座,相互凝視一分鐘。突然她三十多年前分手的情人烏雷坐在她面前。在場觀眾都紅了眼框。

故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是位現代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上世紀七十年代,瑪莉娜有個男友烏雷 (Ulay),他們曾經一起開著廂型車到處表演。當他們決定結束這段感情時,他們到中國各從長城的一端起走,走到長城中間他們給對方最後一個擁抱,就分開了。

2010年,馬莉娜在紐約 MOMA (紐約現代美術館,New York Modern Museum of Art) 發表新作品《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內容是她本人坐著,人們排隊與他對座,相互凝視一分鐘。無預警地,三十多年後烏雷座在瑪莉娜面前。其效果當然是觸動人心弦的。
請觀賞此事件相同的 viedo 網址之一:
http://www.teepr.com/243397/timichang/%E9%80%99%E4%BD%8D%E8%97%9D%E8%A1%93%E5%AE%B6%E5%9D%90%E8%91%97%E8%88%87%E5%A4%A7%E7%9C%BE%E9%BB%98%E9%BB%98%E5%87%9D%E8%A6%961%E5%88%86%E9%90%98%EF%BC%8C%E7%95%B6%E5%A5%B940%E5%B9%B4%E5%89%8D/
此事件相同的 video 網址之二:
此事件相同的 video 網址之三:
http://www.latticecollage.com/…
陳哲:個人認為這是個感性的事件,他們有一個「人生的感覺」。人生的感覺對人的刺激非常強,常讓人落淚,成為許多人人生的主軸。個人認為,感性與自我比較接近,因此當感性被震動時,會有這是我的人生的感覺。雖然個人認為人生的重點未必如此,但感性與人生的感覺是絕對需要努力研究的。音樂的屬性就是感性。個人認為可稱馬莉娜為感性工作者。幫助我們瞭解我們的感性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