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自由與主體性》

 《自由與主體性》

什麼是「自由」?動物有自由嗎?動物只是它體內原生欲衝動、需求、衝動等的執行工具,例如它不會為了什麼想法拒絕進食。電腦當然也沒有自由,它只會執行指令。人類也有天生的衝動、欲望、需求等,但人類會對這些「反省」,人類不止是個這些天生欲望的執行者或實現者,人類還會做些反對這些的事,這種不理會各種欲望、從這些慾望的限制中或從做這些慾望的工具中「解放(liberate)」出來、解下桎梏枷鎖的現象就是「自由(liberty)」,解下奴隸的枷鎖就是變成自己的「主人」或說就擁有了「主體性」。

人類除了能對抗既有的慾望、需求、衝動與求生欲等,還能計劃自己的未來,甚至設定價值、目標、理想與規範,主動地節制自己各種天生的慾望,甚至不顧天生強大的求生欲,至此人類更鞏固了自己的「自由(liberty, freedom)」與「主體性」。「自由者」也必須「自律」,自我節制,因為如果對於慾望不能自我節制,人其實還是慾望的工具。AI會按照邏輯生成許多過去資訊以外的東西,與另一層次(level)的東西,但這些逃脫不了過去資訊邏輯的限制,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創造。

唯人類有「自由」與「主體性」或是個「主體」,動物、電腦與物質等則沒有,也不是「主體」。人類未必是萬物之靈,但人是萬物中唯一有「主體性」的存在物,人類是宇宙間珍貴物種,也許未來可發現其他有主體性的物種,那他們也是珍貴的。

人類因為有「主體性」,所以有「尊嚴」。「主體性」的人類甚至死了,在他的「主體性」喪失了,他的遺體還是要鄭重地埋葬,這是「尊嚴」的邏輯。

對於有「主體性」或有「尊嚴」的人類必須「尊重」。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根據當代天體物理學,人類物種未來幾乎難逃滅絕命運;人類可能不是萬物之靈,但人類是萬物中唯一擁有「主體性」的物種,努力保護有「主體性」的我們自己免於滅絕的命運是人類社會的終極任務。

下圖片為2021年製作,上文為今日所寫。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Oct 2024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陳立民(陳哲) 2013 年名片上的五則命題》

Cover photo


上為陳立民(陳哲)在 2013/4/2 印製的一張名片,在名片反面印了下面五則個人創作的命題:

第一則為「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命題」或「政治學的起點」,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為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與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第二則為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其內容為「任何一個關於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used,或不被 mißbraucht (德文時,它才夠資格被稱為是社會科學 (science) 的理論;這個標準或條件個人稱之為「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第三則是關於「道德是什麼?」或「道德的定義」問題。個人給道德下的最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第四則是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個人發現「人本性把握事物的方式是把主觀的思想投射到外物,並以此把握事物。」名片字數限制下中沒有說出的內容是:這是人類「最初的」認識活動,它「先於」感官的被動接受活動。此處所說的「人本性」,即「人性」,乃指人的動物性,亦為人的感性。「把主觀的思想投射」也是此句的重點。

第五則是關於人類 mind 或心智的結構。一般談理性與感性時,個人認為應該再加上一個自我,因為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的關係是完整的講法,也可把一般講的理性與感性講得更清楚。名片上簡短文字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進一步說明時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其中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與自我直接接觸,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非常大;感性的我就是動物性的我。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但是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即才不是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 Apr 2013
名片製作於 20130402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Arnold Bennett一段話 畫出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從Arnold Bennett一段話 畫出理性、感性與自我的三層同心圓結構

一般是把理性與感性一起談;個人認為在做深入與完整的研究時,可能在上二者之外還要加上個自我,三者一起處理。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即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第二層為理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與時間》一書中 “Befindlichkeit“( state of mind)  “Verstehen”(understanding) 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海德格未「明言」二者間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二者似平行,更未見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英國小說家阿諾班奈特 (Arnold Bennett, 1867~ 1931),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認識超過海德格,當然更遠超過一般的理性與感性理論。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平行關係,可說是對個人「同心圓結構」的不同敘述。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在句義中已隱含。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證明了個人的三重結構。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二人都指出感性的力量強大;不過,個人認為他們所見的強大感性力量只是主觀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它「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主觀感性的知識」。

2013  4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至今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五命題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在此命題中個人指出感性和理性對自我都有影響,這就是個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二室」理論;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檢驗它來自哪一室。在此命題中個人已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但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自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 Apr 2013
上方名片製作於 20130402


上為「Mind 的同心圓結構圖」;此圖可幫助了解個人的「一 mind 二室」或「一腦二室」概念,所謂「二室」係指理性室與人天生動物室或感性室,不過理性還有途徑直接連繫到自我。

上為個人對 Arnold Bennett 三句話的詮釋,就是它們在講個人的「Mind 的同心圓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6

20160807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

Arnold Bennett 一段話的圖解

一般是把理性與感性一起談;個人認為在做深入與完整的研究時,可能在上二者之外還要加上個自我,三者一起處理。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即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第二層為理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與時間》一書中 “Befindlichkeit“( state of mind) “Verstehen”(understanding) 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海德格未「明言」二者間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二者似平行,更未見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英國小說家阿諾班奈特 (Arnold Bennett, 1867~ 1931),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認識超過海德格,當然更遠超過一般的理性與感性理論。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平行關係,可說是對個人「同心圓結構」的不同敘述。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在句義中已隱含。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證明了個人的三重結構。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二人都指出感性的力量強大;不過,個人認為他們所見的強大感性力量只是主觀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它「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主觀感性的知識」。

2013 4 2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至今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五命題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在此命題中個人指出感性和理性對自我都有影響,這就是個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二室」理論;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檢驗它來自哪一室。在此命題中個人已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但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自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 Apr 2013
上方名片製作於 20130402


上為「Mind 的同心圓結構圖」;此圖可幫助了解個人的「一 mind 二室」或「一腦二室」概念,所謂「二室」係指理性室與人天生動物室或感性室,不過理性還有途徑直接連繫到自我。

上為個人對 Arnold Bennett 三句話的詮釋,就是它們在講個人的「Mind 的同心圓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6
20160807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結構關係的深刻感受 】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Arnold Bennett 在這三句話中講出了 mind 或人類心智的「結構」,個人將此結構描述如下: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直接貼著自我,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最大;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Jun 2013
20130617

【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的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關係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感受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研究。但是如果我們要較深入地完整地探討這些的相關問題時,可能在二者之外最好加上個自我,也就是變成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有人將譯名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下面的三句話對於上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相當深刻的體認,遠遠超過一些大哲學家和大心理學家: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讀第一句就很奇怪。他可能看到了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Arnold Bennett 這三句話中所感受到的,個人將其結構寫為下面個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名片中的第五句。

Cover photo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Jun 2013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陳哲 2013 年名片上的五則命題》





個人在 2013/4/2 (20130402) 印製了一張名片,在名片反面印了下面五則個人創作的命題:

第一則為「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命題」或「政治學的起點」,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為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與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個人認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第二則為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其內容為「任何一個關於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used,或不被 mißbraucht (德文時,它才夠資格被稱為是社會科學 (science) 的理論;這個標準或條件個人稱之為「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第三則是關於「道德是什麼?」或「道德的定義」問題。個人給道德下的最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第四則是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個人發現「人本性把握事物的方式是把主觀的思想投射到外物,並以此把握事物。」名片字數限制下中沒有說出的內容是:這是人類「最初的」認識活動,它「先於」感官的被動接受活動。此處所說的「人本性」,即「人性」,乃指人的動物性,亦為人的感性。「把主觀的思想投射」也是此句的重點。

第五則是關於人類 mind 或心智的結構。一般談理性與感性時,個人認為應該再加上一個自我,因為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的關係是完整的講法,也可把一般講的理性與感性講得更清楚。名片上簡短文字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進一步說明時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其中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與自我直接接觸,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非常大;感性的我就是動物性的我。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但是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即才不是動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