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 與感性》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 與感性》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道德vs愛》

 《道德vs愛》

個人奇怪,德國留學時在倫理學課堂上為什麼教授們沒談過「愛」這個概念? 遺憾當時未提問,不過倒是在思考過程中自己形成了些想法,個人認為,愛是激情的(passionate)、情緒感情的(emotional),因為感性走不遠,又有親疏遠近之分,因此愛不能成為社會秩序的基礎。

基本上個人認為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個人認為是人的動物性,這動物性表現在常自相矛盾的本能、刺激,以及偏差,理性蒼白、無感,但具普遍性;二者是不同的原理,理性糾正感性,感性還干擾理性;感性的愛是近視的、自相矛盾的,動物性走不遠,不能作為社會道德;反之,只有具普遍性理性所產生的道德能建立道德社會。

孟子從四端談性善,四端確實是善的,但四端是感性的,走不遠,感性是有偏差的,孟子妄圖以擴充四端感性的方式達到保四海的目的,其真正效果是親疏遠近之分的階級社會。反之,康德的道德理念是先立下必須達普遍結果的標竿,再據此談道德,雖然無情緒感受,雖然蒼白,甚至要做到它的意志還一路飽受suffering(折磨、痛苦),但它能建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社會。

現在有宗教講「大愛」,它貌似偉大,但和孟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妄圖推廣愛端以達到大愛的普遍性,和孟子一樣都忽視了感性不能做道德基礎一樣的錯誤;聖經也有同樣的問題。

孟子曾批評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墨子兼愛的意思接近道德或接近道德,因為較具普遍性或是普遍的。孟子批評墨子語顯示孟子不懂普世道德不能是感性的,還放任感性親情氾濫,終究只會建立朱門外路有凍死骨的社會。

道德與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必須嚴格區分,區分之法就是認識二者分別出自理性與感性不同的來源。

中文「愛」的字義和英文「love」及德文「Liebe」的意義幾近相同,皆可用於男女情愛,對家人密友的愛與對社會整體或人類的愛。其中對後者在實踐上需要澄清為其實只有道德可以達到。恣意接近相同,可能因為中文「愛」來自西洋或後來深受其影響。

以男女情愛來說,大眾愛大美女、大帥哥,從這個現象可以推斷,絕大多數男子如有機會親炙大美女,會動搖他們對妻子或愛人愛的忠誠;即使沒有外界誘惑,由愛生恨的現象,這種恨的不道德結果,已足以令人對情愛的本質或真象產生質疑;女子亦同。

下為重點製成的圖卡:



《道德vs愛》

愛是動物性的,是激情的化學作用或說是感性的,愛不具普遍性,同質卻分親疏遠近,甚至會轉愛為恨;反之,道德是理性的,具普遍性,同質同對待,不同質規律漸差,應為社會制度的主要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製圖卡於 28 May 2022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藝術與音樂表述的能力是比較模糊的,所以欣賞者常不知澎湃在創作者心理的具體感受與心境,這種模糊性也使得對它們作品之傑出性判斷的困難灰色地帶比較寬,這些是感性的特質,感性是人的動物性。藝術與音樂的震撼性與細膩性不會大於文字。

 

各歷史文化由理性發展出的文字是最精細的單一表述工具,它還能表述mind抽象思想的層次性;沒有文字人類不可能產生文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0 Nov 2024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有感於藝術品拍賣。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人生最大的災難或唯一的災難是死亡 因此最令人恐懼的是死亡本身 而非人生中對死亡的恐懼或恐懼本身》

人生最大的災難或唯一的災難是死亡 因此最令人恐懼的是死亡本身 而非人生中對死亡的恐懼或恐懼本身


圖片取自臉書「Philosophy Insights」粉專在2024/08/28post

The true horror of existence is not the fear of death, but the fear of life. It is the fear of waking up each day to face the same struggles, the same disappointments, the same pain. It is the fear that nothing will ever change, that you are trapped in a cycle of suffering that you cannot escape. And in that fear, there is a desperation, a longing for something, anything, to break the monotony, to bring meaning to the endless repetition of days.

— Albert Camus, The Fall

常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劇的劇照之一例。


「存在的真正可怕,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生命的恐懼。 就是每天醒來面對同樣的掙扎,同樣的失望,同樣的痛苦。 正是恐懼永遠不會改變,陷在無法逃避的痛苦循環中。 在那種恐懼中,有種絕望,渴望著某件事,任何事物,能夠打破這種單調狀況,給日子的無盡重複帶來意義。」

卡謬,《秋天》

 

陳立民: 上面卡謬這說法在歷史上有些人已有類似的說法,個人認為這過份誇張,個人認為。人生最大的災難或唯一的災難是死亡,因此人最應恐懼的是死亡本身,而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與一些人說的恐懼本身。個人認為卡謬所以會犯這個錯誤是因為受了個人「日常死亡意識」概念的影響,此概念認為人的感性只能短期對死亡有強烈的懼,但是無法中期與長期保持這種對死亡恐懼的強度,所以在生命過程中人對死亡的恐懼是會獲得緩解的;或者說人的感性運算器無法運算自己的死亡。反之,人的理性運算器能運算到自己的死亡,知道死亡是令人沮喪的,也是人生最大的災難或唯一的災難,因此是最可怕的、最恐懼的。個人認為卡謬所以會犯這種錯誤是因為他被「日常死亡意識」影響而失去聚焦死亡的能力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Aug 2024






上見個人的「日常死亡意識」概念的內容為「我們只是表面知道自己會死,但是暗地裡我們以為,自己及與自己關係親近的家人、密友是不會死的。這或許是我們的日常死亡意識」。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美的定義;美屬於真》

《美的定義;美屬於真》

 

美是什麼?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與人的動物性同屬人的根本,其中人的動物性與其他動物的動物性有些不同;感性個人認為就是種人的動物性。人動物性天生有某些特殊的印記與傾向;當某事物或某人在視覺與聽覺上符合或觸動我們這些特殊的傾向或印記時,我們就會感覺與感受舒適、輕鬆、享受、愉悅,乃至引發我們的積極追求;我們對於具備這種特質人與事物的感覺與感受就是美或美感。簡言之,美是符合人動物性或感性讀舒適。

 

不過,人動物性的這些天生配備的模組未必是合理的,也不具備任何科學的優異特質。

 

因為美是符合人動物性的真實情況,所以美屬於真。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6 Jul 2022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道德vs愛

【道德vs愛】


愛是人之動物性的,是激情的化學作用,或說是感性的,愛不具普遍性,對同性質的事情卻分親疏遠近,愛有時甚至會轉愛為恨。反之,道德是理性的,具普遍性,對同質的事情同樣地對待,對不同質的事情能有規律地逐漸差異的處理;道德應為社會制度的主要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文字補充於 28 May 2022


【道德vs愛】


愛是動物性的,是激情的化學作用或說是感性的,愛不具普遍性,同質卻分親疏遠近,甚至會轉愛為恨;反之,道德是理性的,具普遍性,同質同對待,不同質規律漸差,應為社會制度的主要結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8 May 2022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ming陳哲 24 Feb 2022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Google「人生的意義」或「生命的意義」,簡單就去看維基百科與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看他們如何講,看個人怎麼講;同樣google「幸福」,看這兩個百科全書和個人的不同;一般人都講「幸福人生」,個人對追求幸福有限定;一般人講「真善美」,個人把「真善」跟「美」分開。請看下文。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黑洞吞噬星球與宗教哪個是真實哪個是科幻? 人有分辨真實與虛幻的能力嗎?

在距離地球約2.5億光年處,發現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約是太陽的40萬倍,這個黑洞竟然有規律的「進食時間」,其一餐約要吃掉4個月球。另外,在地球3.75億光年外,有顆類似太陽大小的恆星被質量為太陽6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吸引、拉扯、撕碎並吞噬。這些是真實的? 還是聖經、佛經、可蘭經等所言是真實的? 黑洞是真實還是科幻? 還是宗教所述是真實還是科幻? 黑洞吞噬星球與宗教哪個是真實哪個是科幻? 能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古人不知許多事實也就罷了,現在人知道許多事實卻相信宗教,人有分辨真實與虛幻的能力嗎? 歐美所引領的世界潮流是反宗教,有些人聽了還是不信有此事,這和灰犀牛現象是同樣的狀況,人不能信人腦是很有問題的。人有二腦理性腦與感性腦,感性腦相信它與它性質相關的事,相信它願意相信的事;反之,理性腦才有客觀認知的能力,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哲學。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9 Sep 2019

(影音)10萬年1次!黑洞「撕碎、吞噬」恆星 驚人畫面曝光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2019-09-29 11: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26日公布觀測到黑洞「吞噬」恆星的驚人畫面,一顆恆星被黑洞吸引,再受到潮汐干擾而被生吞活剝。NASA的天文學家指出,觀測到恆星被拉扯到破碎的過程極為罕見,這種「星潮汐破壞」每1萬到10萬年才會發生1次。
根據NASA發布的觀測報告指出,NASA發射的系外行星探測器「黛絲」已運行1年多,其任務是調查地球附近300光年內的恆星是否有行星存在。但日前卻觀測到罕見的「星潮汐破壞現象」,在地球3.75億光年外,1顆大小與太陽類似的恆星,被質量為太陽6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吸引,並將恆星拉扯、撕碎並吞噬,畫面令NASA科學家震撼。
NASA將這起每1萬至10萬年才會發生1次的事件命名為「ASASSN-19bt」。NASA科學家博伊德(Padi Boyd)表示,這次不僅能在現象發生初期就長時間觀測到整個過程,真的非常幸運,而這也對於科學家認識宇宙中的各種爆發現象有很大的幫助。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30388

天文學家驚見「日吃三餐」詭異黑洞 每頓吃掉4顆月球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2019-09-15 10:1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天文學家發現在距離地球約2.5億光年處,發現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約是太陽的40萬倍,而令專家訝異的是,這個黑洞竟然有規律的「進食時間」,約每9小時就會吞噬周邊物質,其一餐約要吃掉4個月球的份量。

綜合外媒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團隊發現一個會定期吞噬周圍物質的詭異黑洞,這個距離地球約2.5億光年的「GSN 069」星系,有一個質量約太陽的40萬倍的巨大黑洞,他們利用NASA的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CXO)與歐洲太空總署(ESA)的XMM-牛頓衛星觀測,赫然發現這個黑洞每9小時就會爆發X射線,由於黑洞在吞噬周圍物質的過程中會發出X射線,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黑洞在周期性地吞食物質。

天文學團隊在《自然》雜誌上所發表的論文指出,以前也曾觀測到其他黑洞會經常爆發X射線,但這種規律性的情況還是首次發現,論文作者之一的Giovanni Miniutti表示:「這個黑洞有一個我們前所未見的用​​餐計劃」,由於這個情況前所未見,以至於他們不得不用新詞來形容它,稱之為「X射線準周期性噴發」(X-ray Quasi-Periodic Eruptions)。

而這個約一天吃三餐的黑洞,每一餐要吃掉約4個月球,讓研究人員不得不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這情況,他們認為有2種可能一是黑洞周圍吸積盤中的能量逐漸蓄積,當達到不穩定狀態時,物質就落入黑洞,這一過程不斷循環,另一種可能是黑洞吸積盤與繞黑洞運行的另一個天體之間有周期性的相互作用。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16108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理性哲學與與傳統感性哲學 感性思想的內容》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與人優越地位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甚至有些對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歐洲傳統哲學與東方哲學卻認為不知這些就是沒有哲學的慧根或靈性,或尚未頓悟或未打通任督二脈。個人認為這些其實是它們的預設或意識形態。這些預設或意識形態個人就是一些感性思想的「固定內容」。「感性」不止是不邏輯的思考方法也包括了一些固定內容。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哲學,個人稱為「感性哲學」,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理性時代,隨後擴及全人類。理性消極地說是脫離感性,即擺脫人類天生內建的動物性思維模組或動物性運算器,積極地說是人能夠自主地、邏輯地思考,並建立了主體性或自我。對人類動物性思維或人類感性的最佳描述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3 Oct 2018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約第十七世紀),這時代出現大科學家牛頓。在這時代個人認為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影響,進而也影響到社會科學。下為維基百科「牛頓」一條內文中關於牛頓對啟蒙時代哲學家影響的英文版與中文(翻譯)版。關於在這階段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還可研究,也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hose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edecessors – Galileo, Boyle, and Newton principally – as the guides and guarantors of their applications of the singular concept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 to every physical and social field of the day. In this respec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built upon it could be discarded.

It was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universe based upon natural and rationally understandable laws that became one of the seeds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Locke and Voltaire applied concepts of natural law to political systems advocating intrinsic rights; the physiocrats and Adam Smith applied natural conceptions of psychology and self-interest to economic systems; and sociologists criticised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for trying to fit history into natural models of progress. Monboddo and Samuel Clarke resisted elements of Newton's work, but eventually rationalised it to conform with their strong religious views of nature.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後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人類無知的與宗教無知的禁慾史;人有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

割殘女孩性器官以便女孩婚後能守貞及減少女人性慾,這是非洲與一些回教國家的習俗。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當今在世界上 30 個國家,有超過 2 億個女孩和女人接受了割禮,她們大多是在非洲、中東和亞洲。這是不人道的行為。

歷史上無知的人類把性慾當作低級的事,把禁慾當成道德。宗教為了凸顯自己的優越性,佛教與天主教的教士都禁慾。這還在歷史社會上受到尊重,這就是人類無知的歷史。

無知的人類立了些愚蠢的規矩,還自認為文明,現代有知識的人類必須把這些規矩禁忌價值逐漸解開。何苦如此?當初不立這些規矩不都沒事?人類無知的歷史。

無知的人沒有辦法在正確處提高道德,就製造一些戒律的違章建築,以凸顯自己的卓越,佛教的戒律即如此。其實這些只顯示他們的黔驢技窮。人生苦短,人生只有一次,尤其不應與慾望為敵。人的慾望只要不違反道德,人就有追求滿足的權利;根本上人有追求快樂幸福的權利。人生整體而言追求的是真、善與 happiness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7 Mar 2017
20170317

下為一則相關新聞:
剪切女兒陰蒂,男子被美國遣送出境】
〔紐約時報中文網 DANIEL VICTOR2017315

聯邦當局表示,一名在 2006 年成為美國首個因為行女性割禮被判罪的男子,在服刑10年之後於週一被遣返回自己的原籍國衣索比亞。

喬治亞洲格威內特縣的檢察官表示,這個名為哈立德·阿德姆(Khalid Adem) 41 歲男子,2001 年在自己位於亞特蘭大地區的公寓內,用剪刀減掉了自己兩歲女兒的陰蒂。他被判處嚴重傷害罪和虐待兒童罪。這個案件導致一項禁止這種行為的州立法出台,該行為之前已經被一項聯邦法規禁止。此類做法在世界某些地方是一種常見的社會慣例,但它遭到外界的普遍譴責。

「這種可怕的罪行給一個小女孩的生活留下了永久的創傷,」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簡稱ICE)一名外勤辦公室主管肖恩·W·加拉格爾(Sean W. Gallagher)在週二發布的一項聲明中表示。「女性割禮/外生殖器切除會給女人和女孩的健康、她們的人權,以及整個社會造成廣泛的影響。」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估計,在世界上 30 個國家,有超過 2 億個女孩和女人接受了割禮,她們大多是在非洲、中東和亞洲。這項涉及切除部分外生殖器的程序通常在女孩 15 歲之前進行,會導致各種持續終生的健康問題,包括慢性感染、分娩併發症、心理創傷,以及排尿、行經和性交疼痛。

在美國,這種行為遠遠稱不上前所未聞。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2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儘管在聯邦法之下屬於違法行為,但美國仍有大約 50 萬女性經受了這項程序,或有可能如此。

隨著在美非洲移民數量的增長,這項割禮給醫生們帶來新的挑戰2013 年,議員們擴大了這項聯邦禁令的範圍,將「假期割禮」包括在內,即把在美國出生的女孩送到其他國家接受割禮的行為。

ICE 表示,自 2003 年以來,它已經逮捕了至少 380 人,遣返了 785 名確知或被懷疑侵犯人權的人。

2016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行割禮的人數比率在過去三十年裡有所下降,有可能被行割禮的少女比三十年前少了三分之一。

在一些女性割禮曾經非常普遍的國家,習俗在發生改變。2015年,埃及的一名醫生成為該國首位因行女性割禮被定罪的人。2016年,索馬利亞總理在一份請願書上簽名,呼籲自己的政府禁止這種行為。今年1月,喬治亞宣布女性割禮為非法

翻譯:常青

網址:

維基百科「女嬰殘割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條目網址:

一則相關新聞網址: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人、動物與 AI 的智能》

《人、動物與 AI 的智能》

人有智力,動物有智力,當代發展的機器人與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有智力,三者共享的智力現象宜在用語上顯示其關聯性。

個人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建構人的主體性或使人產生自我,「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個人又主張,人是「一 mind 二室」,即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個人認為 mind 具三層同心圓結構,此結構體核心為自我,其外一圈為感性或人的動物性,再外的一層為理性;個人認為感性實為人的動物性,此感性因距核心近最能影響核心,但人只有理性化才能成為擁有主體性的自我,雖然完全超越感性或完全理性化是不可能達到的。

人的動物性不可能完全去除,此動物性與其它動物一樣有智力,只是人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有理性;對於人動物性的智力與其它動物的智力,這種共享的智力現象在語言上可用「智能」或「心智」詞語表達其相關性;後者「心智」一詞所以同時適用於人的動物性與動物,因為詞中「心」字與相關的英文 “heart” 字都具「與『自我』有關」及「感受強烈、深刻」的意思;個人的「心智」是「動物心智」的簡稱。

至於 AI,它們沒有情緒,無心,故「人工智能(AI)」譯法較佳,而「人工(動物)心智」較差。

綜合上述,如將人之動物性、其它動物與 AI 三者的智力現象用同一詞表達關聯性,個人認為「智能」甚佳。

康德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其智力相關的概念除「理性」外還有個 “Verstand”(英譯 “intelligence”),此概念既非「理性」,在康德應該落入「人之動物性」範圍,在個人則落入「感性」範圍;因此個人主張將 “Verstand” 譯為「智能」,其次也可譯為「心智」,至於常見的「知性」譯法則在語言上不能直接顯示與動物及 AI 的關聯。

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 “Verstehen”(英譯 “understanding”)概念,個人認為屬於「感性」現象甚於理性現象,因此較屬「(動物)心智」或「智能」類。

“Philosophy of mind” 一詞常見「心智哲學」與「心靈哲學」兩種譯法,個人以上所論對此二譯名衝突不大。

台灣許多人認為人是「身心靈」合體,前二者英譯分別為 “body” “mind”。個人認為「一 mind 二室」,理性室與感性室。「靈」如何安置?是第三室嗎?個人認為一般所謂的「靈性」或「慧根」實屬感性現象,是誤被提昇的「人動物性」現象,實低於理性。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 Nov 2016
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