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藝術與音樂表述的能力是比較模糊的,所以欣賞者常不知澎湃在創作者心理的具體感受與心境,這種模糊性也使得對它們作品之傑出性判斷的困難灰色地帶比較寬,這些是感性的特質,感性是人的動物性。藝術與音樂的震撼性與細膩性不會大於文字。
各歷史文化由理性發展出的文字是最精細的單一表述工具,它還能表述mind抽象思想的層次性;沒有文字人類不可能產生文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30 Nov 2024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
有感於藝術品拍賣。
★邀請google「陳立民Chen Lih Ming陳哲」圖片,可見超過300張學術創作圖卡與街頭抗爭照片;在臉書搜尋陳立民粉絲專頁★本blog「主要內容」在右側目錄「上半部」,此依括弧樣式為《理性哲學》、【心理學】、〔感性思想〕 與<生死>四類;目錄下半部與blog主題關聯低★哲學需進行「第二次革命」,以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為起點,發展「理性哲學」★世界級創作舉例:「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since 2002」、「政治學的第一原理since 2012」、「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的主體性 尊重人格尊嚴since 2013」、「真理與知識since 2019」、「金字塔英文法 三次元英語語法 2019」★2008-2016年「台灣最危險的時代」,為了台灣民主與人權,以「陳哲」名組織「拒統陣線」、「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等街頭社運團體,是為版主人生的「社運時代」與「道德實踐」時代★曾就讀於海德堡與Freiburg大學哲學博士班,曾任教大學★
《「演化論日」嘆命途多舛的演化論與偽學術氾濫的文科》
24日是「演化論日(Evolution Day)」。達爾文在1838年時已對外表達自然淘汰選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但因為教會的威脅遲遲不敢發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歷史性鉅著直到1859年11月24日才出版。此書出版後果然遭到基督宗教的攻擊,因為它挑戰了聖經的「神創論(Creationism)」,以美國為例,就個人所知在1920年代美國各州教會以各種方式阻撓學校教授達爾文理論,曾有37個州嘗試立法或立法,其中田納西州的法律直到1967年才廢除。1997年起11月24日被訂為「演化論日」,而後聯合國跟進。「演化論(The Theory of Evolution)」也有譯為「進化論」。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4 Nov 2024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老,但心理或精神不會老;人的body自然衰變,但mind不衰變。人對自己年紀大的感知都來自外在環境,譬如在有時看到兒孫長大、自己填寫的年齡、日曆等的感受。
年紀好像一個game,「年紀game」,game中人扮演不同年紀的角色。年老的人有時突然發現自己身陷在一個被分配扮演老年人色的game中,對這個角色與game非常不適,甚至憤怒,因為覺得自己年輕不適合演這角色,畢竟這角色是給老年人的,而自己一向年輕,也一向相信自己會永遠分配演年輕角色,這次不知是哪裡出了錯派錯了角色,應該會改正錯誤,改正後就會恢復自己一向的年輕角色了。
年紀也好像個面具,老人對自己臉上的面具很無奈,突然有一天發現它飛上了自己的臉,而它還像鐵面人的面具一樣摘不掉,很希望眾人知道自己面具下的真實容貌,也認為這究竟是個面具,總有脫下的一天。
Mind沒有天生的年齡感,但有內建的時間流逝感,這時間感可能是和期待是相對的。小孩盼望長大覺得時間過得慢,二三十歲的人可能開始覺得時間以幾何級數速度流失,面對死亡威脅老年人則可能覺得時間流速超過幾何級數。時間流速感與自己日曆年齡的認知雖然速度不同,但至少還同方向。反之,mind不但不跟隨body變老,還對body的老衰現象視如不見,「老人在鏡中看到的多是自己而不是自己老化的容貌」。
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是人的動物性。人對自己日曆年齡的認識是理性運算的結果,感性則無法運算人的年紀。感性對年齡的感覺可能自二十幾歲起就與理性失調了。理性糾正感性的能力與把握現實的能力則不斷地受到考驗。
感性上,人覺得自己不會老,因此覺得自己日曆上的年紀是件不真實的事,是個謊言,暗地想,在下一場或下幾場game中自己又回到演年輕的角色中,也可能在下次醒來時發現自己又青春奔放了。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Nov 2024
歐美國家,包括德國,人文學科不受重視的主因是認為文科的領域不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要,個人認為主因是不知文科的思想有問題,必須改變思想,必須從哲學相關方面的思維改起。人文學科至今未經歷自然科學式的思想改革,尚未理性化;理性化指嚴格分辨理性與感性,有價值的感性如藝術精確地維持其地位、認清情緒價值,及以理性規範其他感性,如感性混淆理性真實的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科學部份已理性化。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基本思想,2,500年來對這思想從未反省過。
反之,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說:「我認為你犯錯的地方, 就是你想像你活著(人生在世,或來到這世間)的理由應該是降到你身上(或賦予你)的, 想像是天上已定從天而降的, 事實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找我們存在的理由。」(“I think that where you go wrong is that you imagine that your reasons for living ought to fall on you, ready-made from heaven, whereas we have to find them for ourselves.”) 對於中國傳統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要反思;我們要根據經驗,建立知識,實際地去找為什麼我們來到世間。
《20年來台灣談高中教哲學的國家只談到法國,其實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法語區)等國也有;哲學課使這些國家高中生對問題的宏觀能力超過台灣的碩士》
哲學是門通常被誤解的學問,學哲學的人也被許多人認為怪怪的,比科學怪咖還怪。近二十年來一些哲學工作者與愛好者熱衷介紹法國高中哲學課程,每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試題也受到許多關注,這件具體關注某科考試試題的事不尋常,為什麼他們會關注這件事?
我們就來看看今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科學能滿足我們對真理的要求嗎? 國家欠我們什麼嗎? 大自然對人類是否懷有敵意? 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這幾題個人已在此處08/04的post中作答。)
再看2018年的考題,這年好像因為還是分組出題所以題目較多,題目如下: 文化能否讓我們更具人性? 我們可否放棄真理? 所有真理都是最終確定的嗎? 我們可否對藝術無動於衷? 欲望是我們缺點的表徵嗎? 是不是必須要遭受不公才能瞭解何謂公正嗎? 經驗會騙人嗎? 我們可否控制技術的發展?
看過這些試題的人應該會覺得它們是有意義的問題,甚至會肯定哲學的重要性,於是我們了解了每年有人關注法國高中會哲學試題的理由,也發現學哲學的人一點也不怪。
從題目看它們是各學問的基本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常常在該學問中並不被討論,這兩個特質也是哲學的特質。事實上個人認為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並與自然科學有密切的關係,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依深度分為四級,其中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個人主觀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見圖一)。
第一類是「宗教/倫理學」課程二選一模式,採用的有巴伐利亞州(Bayern, 慕尼黑市所在州)、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 海德堡與弗萊堡二最古老大學所在州)、萊因蘭-法爾茲州(Rheinland-Pfalz)、薩蘭州(Saarland)、薩克森州(Sachesen, 台積電半導體廠德勒斯登市所在州)、圖林根州(Thüringen)、薩克森-安哈特州(Sachsen-Anhalt)等州。這些州多數也有開哲學課。(見下圖)
Bayern 巴伐利亞州 |
Rheinland-Pfalz, 萊因蘭-法爾茲州 |
Saarland, 薩蘭州 |
Sachsen, 薩克森州 |
Thüringen, 圖林根州 |
第二類「宗教/哲學」二選一的州市,有漢堡市(Hamburg)、布萊梅市(Bremen)等。
Hamburg, 漢堡市 |
Bremen, 布萊梅市 |
第三類「宗教/哲學/倫理學」三選一的州,有北萊茵州(Nordrhein-Westfalen,科隆市所在州)、黑森州(Hessen, 法蘭克福所在州)。
Nordrhein-Westfalen, 北萊茵州 |
Hessen, 黑森州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Oct 2024
《自由與主體性》
《薛西弗斯推石 反映的人生與人類絕望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