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達爾文主義者立志將人世建立為天堂》

《達爾文主義者立志將人世建立為天堂》

基督宗教徒人生的目的在上天堂,佛教徒人生的目的在死後獲得善的輪迴或脫離輪迴逕赴西方淨土。我們達爾文主義者、反宗教者、無神論者、理性主義者與人文主義者深知死亡是絕對的滅絕,亦知此生是唯一的真實,更透視各宗教所許諾死後世界的虛妄幻化。我們痛恨眾宗教視此生為來生之工具,甚至棄人生如敝屐,我們譴責它們戕害世人唯一所有與摧毀此唯一有喜悅及意義之處。我們感嘆人生與悲憫眾生,立志將此世建立為天堂。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台灣達爾文主義者  台灣反基督教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Dec 2016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的基督宗教 是不道德的》

《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的基督宗教 是不道德的》

基督宗教常宣傳「信耶穌得永生」與「神愛世人」。這些教義真有這麼正面嗎?

《聖經》上多處說,只有信仰上帝或耶穌的人才可能上天堂;這同時是說,不信耶穌的人即使是好人也不可能上天堂。在俗世,重要的考試為確保考試的公正性,考卷上不得有考生姓名,而改以准考證號碼代替;反之,上天堂考試的考卷上不但要填姓名,還要填宗教信仰,以保障基督宗教徒的「獨享特權」。司法女神審判時戴上眼罩,以維持審判的公正性;反之,上帝審判時卻丟棄眼罩瞪大眼區別被審判者的信徒身分。在人世暗中勾結考官作弊的補習班老闆要坐牢;反之,教會卻大辣辣地宣傳自己是「上天堂特權補習班」。上帝與基督宗教徒的正義觀遠低於一般俗人。

「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的誠實敘述應為「只有本教教徒才可能上天堂,請快來加入!」。在上天堂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對基督宗教而言善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神屈膝、到教會拜碼頭,並持續地對神阿諛奉承,否則即使是世界偉人只要不具教徒身分,也是被「隔絕在天堂門外」。譬如在印度照顧垂死病人的德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如果她不是基督宗教徒,根據《聖經》,她也不能上天堂。世人在拔擢上的道德是「唯才是用」,反之,基督宗教卻是「唯奴才是用」。至於「神愛世人」這句話,實際的效果為「神只愛教徒」與「神不在乎善人」。在上天堂或下地獄這件重大事務之外,上帝講再多道德或善惡的教義都也只是枝微末節;基本上,基督宗教是和道德無關的宗教。

基督宗教徒知道只有教徒有上天堂的機會這個教義後,有些教徒會認為不妥。教會就回答他們說,因此教會與教徒的重責大任是努力把福音傳給非基督宗教徒,幫助他們上天堂。盲從的教徒接受了這個答案;會思考的教徒知道這樣做意味著犧牲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但他們也不敢挑戰上帝,就忍受在教會內讓自己的理性與道德心持續枯萎。

最後比較一下宗教在佛教裡只要是好人就會得到好的福報,這或者是來生獲得好輪迴,或者是直接脫離輪迴到西方淨土。根據此教義,當佛教信徒因對佛教不滿而脫離佛教時,他們心理的壓力很小,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做好人同樣得到好的報應。相對於此,當基督宗教徒對上帝或聖經發生質疑而考慮脫離教會時,他們相信背叛基督宗教的信徒會受到比非教徒更大的懲罰,於是因為懼怕上帝,他們有些人不敢離開教會。相對於叛教佛教徒來去自由,部份基督宗教徒「生活在恐懼之中」。在來世理論的道德面相方面,佛教比基督宗教道德高多了。不過佛教在基本教義上的重大錯誤不比基督宗教少,各教神奇的惡質教義各擅勝場。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台灣反基督教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 年耶誕節




下兩段經文就把非基督宗教徒上天堂的可能性排除在外:
約翰福音 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使徒行傳 4:12除他以外,别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没有賜下别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

非信徒的好人能否上天堂如此重中之重的事要有清楚明白的經文,經文就在上面,請基督宗教徒承認吧,不要再用什麼隱喻或暗示或推理曲解明白的經文。

《耶誕節的祈禱》

《耶誕節的祈禱》

為今年去世的世界偉人們向上帝請願,請天堂接納他們。根據《聖經》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其他去世的好人也就算了,但請上帝至少能為他們破例。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陳立民 (陳哲) 2016 年耶誕節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 文化傳統也應該提昇到普世價值

什麼是文化? 文化有何價值? 文化理論應該如何? 應如何對待民族文化?

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文化不應被保存為特色,更不應被弘揚,而應該去蕪存菁,提昇到普世價值。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中國「九二共識」鬆動 見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拒統vs反獨」》

《中國「九二共識」鬆動 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 pk:拒統 vs 反獨」》

「九二共識」隨國民黨式微,此時容易看清中國對台的真正「戰略」。從去年兩會習近平的關鍵發言起,個人認為,中國當前對台戰略的「目標」為要台灣承認一中,而其達到此目標的「策略」為「反獨」。

與中國國家戰略「反獨」針鋒相對的就是「拒統」,因此可說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拒統vs反獨」。

「拒統」或反統或反一中政策是獨派最佳的結盟策略、台灣最大公約數、獨派主力部隊的策略、選舉時可爭取最多選票。「拒統」類似於民進黨組黨前使用的「黨外」一詞,是台灣邁向獨立的最佳策略。


「拒統陣線」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 拒統vs反獨」。
圖卡製作於 20160703

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 拒統vs反獨」。
「拒統陣線」陳立民(陳哲)
圖卡製作於 20150412


圖卡製作於   20150504

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拒統vs反獨」。
照片中見 2011/2/28 陳哲帶領「拒統陣線」欲衝撞八德路國民黨中央黨部被警方阻止。

「拒統陣線」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當前「台海兩岸國家級戰略pk:拒統vs反獨」。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為「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不過分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理性哲學」倡議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20161126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出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處,但我們需認識他們對人類哲學史的偉大貢獻。同樣,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傳統思想也有偉大的貢獻。今天我們有更佳的機會接觸西洋哲學,因此獲得從歐美哲學的或哲學的角度檢視中國思想的機緣,及批評牟先生的不足,但在批評他時,我們同樣也需承認牟先生在整理與疏解中國傳統思想工作上的貢獻。

個人擬對牟先生的思想提出三個問題,因部份名稱未定暫不道出,雖然這些內容已在個人 blog 所稱的「理性哲學」(非「理性主義」)中逐漸鋪陳。現在個人「提出」其中的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牟先生所肯定中國傳統中的「智的直覺」思想可能有問題。牟先生於 1971 年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從書名可見他認為「智的直覺」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在 1975 年他又出版的《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個人認為此二書處理同一問題,因為智的直覺就是指把握到物自身的能力。此二書出版相隔四年,顯然在這段時間「智的直覺」可能是牟先生的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不止這段時間,個人根本上認為「智的直覺」思想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要思想。

「由小看大」不是正式的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輔助方法。個人試著從康德的一個句子,看出康德論「智的直覺」的端倪。

《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七節非常著名,是學康德倫理學必讀的段落。在該節尾有一長達十一行的長句,中文翻譯必須分成為多句,此處提出一般中文翻譯的末句。康德在已提過經驗直覺與純粹直覺之後,提及「智的直覺」,他寫道「… ein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 die man hier gar nicht annehmen darf」,Lewis White Beck 譯為「a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here we cannot assume it.」。個人認為康德此句中的「here」與康德此概念的重點無關,在下面的討論中將忽略。牟宗三先生在他翻譯的《實踐理性底批判》中,將這句譯為「智的直覺在這裡根本不能被認定的」。中國鄧曉芒則譯為「智的直觀,而這是我們在這裡根本不能假定的」(末五字譯為「不能假定有的」可能更佳)。個人認為,此二譯本譯得都「不夠強」,更沒有把康德的「情緒」翻譯出來。個人認為康德這句的重點落在「gar nicht … darf」字組,這三字的字組有「禁止」意義與「情緒性」用法,牟陳未譯出。個人對這句的「理解」是,康德此句的強度是介於非常強烈的否定「我們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與一般性地否定「我們不能說人有智的直覺能力」之間;但要將「理解」變成「翻譯」,個人則有困難,因為個人找不到中文適當的中間字詞。當然,這裡還要請德文專家指教。在這句中個人感受到康德強烈地,甚至有些情緒性地,表達他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主張的反對。個人認為,康德在這句中「幾乎」是講「絕對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

在上句實例驗證中,看見康德不是漫不經心地、行禮如儀地論「智的直覺」,而是挑明地、強悍地,甚至可能有點情緒地提醒人「絕對不能妄想人擁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但是,牟先生卻強力地主張人具有「智的直覺」能力。個人只能說,要批評康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此概念的不存在與存在之間,哲學竟然變成幾近「信仰」或「信念」或「基本堅持」或「意識形態」的事務,兩者之間這種絕大的差異是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大問題,這不是哲學應有的相貌。

此處只是「提出」個人質疑牟先生第一個問題,且未及於論證,個人將逐漸以論證方式講述自己對「智的直覺」的看法。「智的直覺」有無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重要部份之一;個人主張「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也因此將提出相關論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4 Nov 2016
20161124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這部份回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Nov 2016
20161119




上為個人長期的主張,可見於個人下面兩個 blogs 的文章分類: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定義」是個偽概念》

「定義」是偽概念》

「定義」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此問題從牛津字典的自我矛盾的狀況就可看出。假定有一個從未「定義」一詞的人想要了解它,首先牛津字典 “Definition of definition” 這個標題他就看不懂,因為這對他來說等於是「x x」,很奇怪的、不合理的東西。(見下圖)繼續看下去,此標提下的主要內容為 “An exact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r meaning of something”


此說明裡有幾個關鍵字,可逐一檢視,但我們只要看其中一字 “statement”(敘述)牛津字典對它的定義就會發現問題。看牛津字典談 “statement”,首先 “Definition of Statement” 這個標題詢問者就看不懂,勿忘了詢問者本不知 “definition” 是什麼,只能說牛津字典連下了兩個不合理的標題。(見下圖)

更詭異的是內容,牛津字典說 “statement” “a definite or clear expression of something in speech or writing”。在前面 “definition” 被以 “statement” 來定義或來說明,此處 “statement” 卻倒過來以 “definite”,這個 “definition” 字的形容詞形式來定義或來說明;形式上來看,先用 “S” 來說明 “D”,再用 “D” 來說明 “S”,這是「循環論證」(vicious circle);一個不懂 “D” 的人,從這個循環論證無法獲得或增加任何知識。

個人長期以來認為「定義」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定義是什麼?」個人認為「定義」是個「偽概念」或「偽現象」,個人計劃以兩步驟來處理它。一年前個人已提出第一步驟,即個人主張「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也就是沒有「定義」這個東西,它是被誤認的現象,它其實是理論。(見下圖)


對於它是個「偽現象」,個人在數月前也有些說明。

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談「定義」之二)】
「定義」是個偽現象。舉相似例子來說,當某彩券行開出樂透彩頭獎時,有些人認為該彩券行的中獎機率較高。這種想法所「捕捉到」的其實是個「在現實界並不存在」的現象。同樣,並沒有「定義」這個東西,實際存在的只是最簡短的理論這個現象。一般所謂的「definition」或「定義」,其實只是被誤認之最簡潔的理論這個現象。定義其實就是最簡潔的理論。
(見下圖)




如果個人對「定義」問題的觀點正確,目前大概只有極少人看到它的問題。網路上最有名的《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其內容中的 "2.6 Vicious-Circle Principle"  "2.7 Circular Definitions" 和個人此處所言都見到同一問題,可比較個人的處理。此 Encyclopedia 數年前的版本還未談到此問題。(見下二截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面搜集一些目前中英德文對「定義」概念見解的現狀:

下為目前搜尋「定義」,前十名的截圖:



下為目前中文維基百科談「定義」的三張截圖:




下為目前粵語維基百科談「定義」的截圖:

下為目前英文維基百科「Definition」一條的部份截圖:



下為目前德文維基百科「Definition」一條的部份截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為自己的行動設定目標,更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套意義式的說法。人有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想知道自己出現於宇宙與世間所為何來;較能深思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致一切枉然。

時至今日,人類來自自然已不容懷疑。證據與知識也顯示,人類可能滅絕,太陽系與地球也可能毀滅。當人類可能灰飛煙滅時,人類曾經在宇宙出現過的事件並無意義;連人類的曾經存在都無意義,個別人的人生當然更無意義。人需有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無意義、人類並不偉大與人類並不被需要等的真相。

個人認為「人生本身並無意義」或「人生在先天上並無意義」。但人生意義的問題常浮現於人心,它甚至是一些人一生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事實。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個人認為,首先人天生配備有意義軟體,或意義是人之動物本性(或人性,或感性)的內容之一。「人性」不可能完全戒除,所以「人生意義」的事必浮現於我心。另一原因為人是有主體性或自我的,人的「理性」不希望人生空來一場,因而「追求人生的意義」。是故,關心與追求意義是人生的宿命。

人類可能建立什麼樣的意義?因為人類可能毀滅,故永恆的意義不可能存在,人類只可能建立有限的人生意義,也就是說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的人生意義。

怎樣才算人生有意義?個人認為,「人生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做了真與善的事情時,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善只是人類關心的議題;真的知識如果在人類滅絕後,這個知識也是沒有觀看者與操縱者的知識,有無此知識就宇宙變化而言無差別;所以,真與善的人生意義終究只具人類共同主觀的價值。

總之,人必然是意義的動物,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人生的意義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13 Nov 2016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2012 年陳哲與戰友執「統一是不道德的」與「拒統」等標語抗議海基與海協會的江陳會談

 2012 8 8 日至 10 陳立民(陳哲)與戰友在圓山飯店下方的中山橋頭抗議海基與海協會的江陳會談。日可見我們拿「統一是不道德的」、「拒統」、「反一國論」與台獨標語,背對圓山飯店的合照。


2012 8 8 日至 10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與戰友在圓山飯店下方的中山橋頭抗議海基與海協會的江陳會談。8 日可見我們拿「統一是不道德的」、「拒統」、「反一國論」與台獨標語,背對圓山飯店的合照。
2012 8 8 日至 10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與戰友在圓山飯店下方的中山橋頭抗議海基與海協會的江陳會談。8 日可見陳哲與游姓年輕戰友的背後有「統一是不道德的」的標語。